1941年7至9月间,宋庆龄在香港倡议开展了“一碗饭运动”。随之引起香港各界热烈响应,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争相为资助抗战、救济同胞作出自己的贡献。
筹办“一碗饭运动”
“一碗饭运动”原是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于1939年首倡的。它每年举行一次,在美国人民和华侨中募集捐款,以购买医药和医疗设备,支援中国抗战。不久,“一碗饭运动”扩展到英国、加拿大和南美的许多国家。
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开始进攻香港之前,香港暂时免遭战火,香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为募集资金,救济伤兵难民,1941年,时任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主席和中国工会国际委员会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港的“一碗饭运动”。她认为在香港发起这样的运动,对激发150余万香港同胞的爱国救亡热情,募集救灾救难的经费具有重要意义。
5月初,根据宋庆龄的倡议,“保盟”在香港成立了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香港立法局华人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为主席,香港医务总监司徒永觉的夫人克拉克为副主席,并包括香港华商总会负责人在内的“一碗饭运动”委员会。经研究,委员会决定发售餐券1万张,每张港元2元,餐券的价值本可享受几道菜肴,但认购者只能持券到提供赞助的餐馆吃炒饭一碗,这种差额盈余将交给中国工业合作社为救济西北难民的基金。
“一碗饭运动”立即得到香港各界的积极响应。第一位捐助者是威灵顿街丽山餐室的老板温梓明,他表示愿捐饭500碗。在他的带动下,香港各酒楼、餐室纷纷响应,几天中,就有13家餐饮店参加,共捐饭5000余碗。大家把它称为“救国饭”。
“一碗饭运动”成立大会召开
7月1日晚上,在香港湾仔著名的英京酒家,由宋庆龄主持了规模盛大的“一碗饭运动”开幕典礼。“一碗饭运动”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以及香港各界中外人士15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宋庆龄首先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了开展“一碗饭运动”的意义。她指出:“一碗饭运动不但是募了捐去救济被难的人们,并且是要节饮节食,来表示牺牲的意思,这是我们做人的美德,无论中外,无论古今,都是值得赞扬的。”她强调说:“一碗饭运动是同情于我们抗战建国,而发扬民主精神的表示。”而且“更含有一种深长的意义,因为这次捐款是要帮助工业合作社去组织及救济难民、伤兵,这是巩固生产阵线,是生产救国,是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是最妥当的一种救济事业。”因此“是值得提倡的”。
在大厅主席台上,陈列着一些宋庆龄捐赠的孙中山生前珍贵的墨宝及其它文物和纪念品,并当场义卖,作为向“一碗饭运动”的捐款。不多时这些珍品便被争购一空。
成立大会后,“一碗饭运动”委员会通过新闻、文艺界进步人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鼓动下,香港餐饮界对“一碗饭运动”的反响非常热烈。丽山餐室首先宣布捐赠炒饭后,上环水坑口的乐仙酒家立即表示捐助3000碗。接着,英京、龙泉、广州、汉商、天燕、小祗园等酒家、餐室、茶居等也踊跃捐饭。截至8月1日,捐助数已达14700碗。与此同时,香港工、商、妇、学等社会团体也纷纷响应“保盟”的号召,协助“一碗饭运动”委员会推销饭券,他们是:华商总会、南华体育会、中国青年救护团、岭南同学会、港九居民联合会、华人机器会、妇女慰劳会等等。此外,荃湾的天天酒家、中豪联商会、国华银行、五邑工商会等社团,以及郑铁如、唐谭美、高福申、罗文锦等人,也都为“一碗饭运动”捐款。
“一碗饭运动”轰动全港
1941年8月1日,计划进行3天的香港“一碗饭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清晨,克拉克夫人等“保盟”工作人员就分赴各酒家、茶室,巡回各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