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两党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战略上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者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此战堪称“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御外侮”的典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对抗了近十年的国共两党开始重启谈判大门,共商抗日救国大计。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文件。9月23日,蒋介石又在庐山公开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正式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由此宣告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关系为之一新。经与国民党协商,中国共产党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办事处,并向当时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派驻了中共中央代表团,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刊物《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也相继在汉口创刊,有国共两党及其他许多民主人士共同参加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国民参政会也在汉口隆重召开。国共两党就是在这样亲密团结的气氛中投入到了保卫大武汉的洪流中。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缘,位于长江与汉水之间,扼平汉、粤汉两条铁路的衔接点,也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底,在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及军事统率部仍在武汉,这就使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实际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成为敌我必争之地。
其时,日本大本营陆军部认为,只要占领武汉,控制中原,就可以完全掌控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占武汉,消灭国民党军队,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为达此战略目的,日军在占领徐州后,迅速集结了14个师团、一百四十余艘海军舰艇以及五百余架飞机总计35万余人的开战以来最强大的兵力,妄图沿长江、淮河西进,攻取武汉。
面对强敌咄咄逼人的气势,国民政府下定了“以全力保卫大武汉”的决心,同时在军事上作了针锋相对的部署,倾注了最强大的兵力。蒋介石亲任武汉会战总指挥,他根据武汉外围大别山区的有利地形,确定了“保卫武汉但不战于武汉”的战略部署,以第五战区下辖的孙连仲、李品仙两个兵团守淮南、淮北直到长江北岸,以第九战区下辖的薛岳、张发奎两个兵团守武汉城区城郊、长江南岸及江防。投入总兵力共49个军110余万人,保卫武汉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中共方面对保卫武汉的会战,也是予以坚决支持和积极配合、协助。国共合作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创刊不久即在全国舆论界吹响了“保卫大武汉”的号角。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怎样保卫大武汉》的社论,而此时长江下游的抗日前线还处在安徽芜湖一带,北边的日军则远在徐州及郑州以北,两地距武汉都有一千多华里。社论对日寇进攻我国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作了周详的分析,针锋相对地提出保卫武汉必须着眼于击破日寇整个第二期作战计划及其准备步骤,进而对怎样击破日寇作战计划和准备步骤提出了很具体的方案,可谓未雨绸缪。3月25日,中共中央即致电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动员全国武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卫西北保卫武汉而战”。武汉会战开始后,中共代表团又在6月15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问题的意见》,对武汉会战的政治、军事战略、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保障等,提出了详尽、具体的方案。即在政治方面,应建立有各党各界各派参加的“保卫武汉总动员委员会”;在军事方面,战略方针应是“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6月17日,中共代表团对保卫武汉的军事战略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提出: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