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坚强战士,他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于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发起和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26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部长,培训干部,致力于北伐。大革命失败以后,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再次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受党中央指派,进入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时留守赣南,不幸于1935年3月在江西信丰率部突围时受伤被俘。被俘后坚贞不屈,凛然就义于江西大余。刘伯坚于1930年秋与妻子王叔振进入中央苏区到1935年3月光荣就义于大余,前后长达5年,与赣南这块红土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进入中央苏区 策划宁都起义
1930年夏,刘伯坚结束了在苏联的军事学习生涯回到上海。不久,他接受党中央的指派与妻子王叔振一起赴中央苏区。到达中央苏区后,刘伯坚先是被分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要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刘伯坚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兼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称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
在中央苏区的战斗岁月里,刘伯坚最为辉煌的业绩就是组织、策划和推动了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宁都起义。
1931年夏,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命令第26路军到江西,进驻宁都。国民党第26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国民革命联军,曾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曾输送刘伯坚、陈延年、宣侠父、刘景桂(刘志丹)、魏野畴、邓希贤(邓小平)等许多党员在里面工作。其中,刘伯坚任该军总政治部副部长。1930年10月,冯玉祥在中原与蒋介石混战失败,残部被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辖第25、27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第4师。蒋介石于1931年2月将该军两个步兵师及骑兵师的一部分共2万余人,从山东调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3月,第26路军到达中央苏区的前沿宜黄、乐安一线“驻剿”。5月22日,第27师进到永丰县的中村,被红军歼灭了师部大部及79旅全部,损失机步抢3千多支和无线电台1架,余部退缩宜黄。7月,蒋介石把26路军调入宁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并在宁都以北的广昌一带,摆上嫡系朱绍良部,堵住其退路。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又遭惨败,第26路军虽未受红军重创,却被困于四面都是苏维埃区域的宁都县城,陷入了后退蒋之军令不许、前进则会被红军消灭的境地。
第26路军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倍受蒋介石的歧视,部队不仅战斗力减员和武器弹药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而且经常一连两三个月没有饷发。这就造成该部生活条件十分困难,加上不服南方水土,士兵病死的很多。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怒潮。在这种形势的鼓舞和推动下,第26路军官兵纷纷要求回北方抗击日寇。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为了摆脱困难,即发电蒋介石,且不等复电,便下令全体官兵向北开拔,但蒋介石不允许,部队刚走到离宁都城五六十里的湖岭咀,便被挡住。蒋介石电令孙连仲“立即返回原防,死也要死在宁都”。孙连仲不敢留在江西,就把军务交给参谋长赵博生主持,提升75旅旅长李松昆为25师师长,接替其兼任的25师师长一职,调总指挥部参议张芳昭任75旅旅长,自己则托病离开江西。接着,第27师师长高树勋也称病到南昌去了,有的旅长则借口招兵离开了宁都。这样,广大官兵陷入了更加消极、彷徨和绝望之中,与蒋介石、孙连仲的矛盾日益激化。
赵博生和73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