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舞蹈史诗《东方红》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刘伯坚,当年那个高唱《戴镣长街行》慷慨就义的革命光辉典范得到了再现,激昂的诗篇不时萦绕耳畔:戴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戴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戴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1920年他远赴欧洲求学。
1926年9月,在接受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外蒙古荒原进入绥远(今内蒙古西部)。当地的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一片漠然。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在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日后,他们有的成为党的重要统战对象,有的还加入了共产党。
之后,党中央派他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26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之计引起西北军官兵的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进行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在1935年3月初的突围中,刘伯坚左腿不幸中弹被敌俘虏。敌人为炫耀所谓胜利,押着负伤戴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路人无不钦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写下著名的《戴镣长街行》和长诗《移狱》。3月21日从容就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