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当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起时,你是否知道,这首歌曲竟出自抗战时期的一个20多岁的朝鲜籍青年之手。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活跃着来自朝鲜半岛(以下统称朝鲜)的独立运动志士。其中最主要有三股互不相辖的政治势力:其一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及苏联境内以金日成、崔石泉、李红光为代表的朝鲜抗日革命力量,隶属于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其二是在中共领导的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战斗的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的将士们;其三是活动在国统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领导下的抗日力量。
参加东北抗联
受中共与共产国际双重领导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以来,相继移居中国东北的朝侨多达200万(一说300万)以上。他们形成一定的聚居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日复国斗争。1926年5月,朝鲜共产党在中国东北宁安县设置满洲总局,分设东满、南满、北满三个区域局,形成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和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朝鲜革命队伍。
1927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后,朝鲜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决定,于1929年9月解散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号召朝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批朝共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加强了中朝革命者之间的团结战斗,有利于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朝关系挑拨离间的企图,而且增强了东北地区的革命力量。30年代初,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中国东北地区出现革命高潮,中朝革命者积极发动地方暴动,开展土地革命,扩大农民武装,建立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等。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人周保中回忆说,经中共接收的解散后的朝共党员有2000人左右,“多于东北原有党员好几倍”,“这些同志在中共满洲党领导的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东北抗联的骨干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改组,朝籍革命者杨林出任军委书记。著名朝籍革命者金日成、崔石泉、李红光、金策等,与中共革命者一起,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组建了一大批反日游击队。中朝革命者在为征集抗日游击队员而发表的《告中、高民众书》中指出:“我们都是中、高民族的遗族,诸位能在日本帝国主义枪炮刺刀之下,永远做日本帝国主义的牛马奴隶吗?如果诸位之鲜血仍然未冷,良心尚未泯灭,不甘屈服,请立即共同联合起来,觅求我们共同的生路,立即拿起武器,打倒仇敌日本帝国主义。”这些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大地上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其中朝籍革命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东满的一些抗日游击队多是以朝籍革命者组成的。
1936年2月,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队伍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后又整编为三路军,统一领导抗日游击斗争。在抗联队伍中,朝籍革命者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指出:抗日联军第二军“整个军百分之九十是由朝鲜党员、团员、工人、农民编成的,这个军组织性强,战斗性强、纪律性好。七军差不多也都是朝鲜人,崔石泉、朴元彬、李学福、徐凤山等为重要领导同志”。
苏境中国国际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加紧对抗联的围剿,东北的抗日活动进入最艰苦的时期,许多领导人牺牲,部队人数锐减。为保存力量,1940年底根据中苏两党伯力会议的协议,东北抗联各部队先后转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许多朝籍革命者随之陆续进入苏联境内,如第二路军参谋长崔石泉、北满省委书记金策等,金日成也率第一路军警卫旅和第二、三方面军约200余人进入苏联境内。抗联在苏联境内设立两个野营,一是北野营,或称A野营,设在伯力东北75公里黑龙江边的费雅斯克村。一是南野营,或称B野营或“蛤蚂塘”,设在海参崴和双城子之间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