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自知伤势严重,当众留下遗言:如他殉职,由郑庭笈将部队带回祖国。”说到这,郑心松叹口气,仿佛对当时先辈的悲壮感同身受。
戴安澜因伤口内部感染于当年5月26日与世长辞,时年38岁。三军无不悲恸,痛哭失声。临危受命的郑庭笈指挥残部在撤退途中且战且退,带着戴安澜殉国的遗体灵活行军,在莫洛附近渡瑞丽江向北。待在东南岸设防等待中国军队的日军发现阻击计划落空时,200师已回到了中国境内。6月17日,200师残部及撤退过程中收容的第5军补充团、第6军、第66军等多支友军残部与散兵共4000余人,在郑庭笈率领下抵达腾冲附近,后转至云龙,胜利与友军会合。
闻名中外的朗科大突围使郑庭笈威名大振。至此,200师入缅作战共历时137天,所部1万人,回国时仅剩4000余人,师团干部阵亡4人,在远征军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的美竹村绿树成荫,安然祥和,耸立的郑庭笈将军雕像依然飒爽,显现出他在当年的烽火岁月中,穿过硝烟,浴血沙场的报国壮志。
史料链接
郑庭笈简介
郑庭笈:1905年生于文昌县文教镇美竹村。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过忻口会战、昆仑关战役。1942年3月任第5军20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参加远征军赴印缅抗战。后曾任第5军200师副师长、军政部装甲兵总团总团长等职务。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底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96年病逝。(赵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