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蒋是武昌首义胜利的坚定保卫者。武昌起义初成,清廷猛烈反扑。先是急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大举南下,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队溯江而上,企图夺回武汉。接着在军事上几乎投入全数血本,欲与民军(革命军)决一死战:下令北洋六镇直赴湖北;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陆海军。袁亲赴孝感督战,外国列强增派军舰二十艘,军临武汉江面,蠢蠢欲行武装干涉。整个“阳夏战争”和“武昌保卫战”中,蒋翊武虽遭排挤,但仍引军事为重。先是以军务部副部长、军事顾问、防御使虚衔,勇敢指挥初建的四协革命军,负联络各军之责,“视察并计划一切”,扩军备战,为巩固首义成果奠定了基础。继以黄兴战时总司令部“经理部长兼顾问官”身份,调度全军后勤,协助整编汉阳民军,被黄兴称为“谋勇兼备”的奇才。汉口失守、汉阳亦败、黄兴离鄂、黎元洪逃驻葛店,武昌几於不保时,蒋临危受命,继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官”,“守危城,却强敌”,力挽狂澜,稳住了首义之城的地位。
其四,蒋是共和政体的坚决维护者。建设民主共和新国家,是近代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是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先哲殊死搏斗的宏伟目标。蒋领导的文学社,原不属同盟会系列,但“拥护孙文的主张”,“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武昌首义后,大批立宪党人、旧官僚政客乃至变节求荣者,纷纷自立小山头,围攻孙中山,拥护袁世凯。当时的武汉,惟蒋翊武抗拒横流,坚定支持同盟会。孙中山被迫下野时,蒋毅然带领文学社整体加入同盟会,不为袁贼的授予勋二位、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所引诱,鲜明支持宋教仁反袁。“二次革命”爆发,蒋以“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的誓言辞别父母,屯兵岳阳,用鄂豫招抚使名义檄告天下,决心率军北上,攻占荆襄,直捣武汉,进窥河洛,以期会师黄龙,殄灭袁氏集团。被捕后则大义凛然,痛骂袁贼“此獠不除,必为民国之害。”临刑前,更慷慨演讲,悲愤表示:“予死固所甘,请悬余首北门,以观袁氏之盗国,天下后世有知余得死所者。且此次失败,为国尽忠者寥寥,翊武请先君等拚为之。”蒋对民主共和事业之忠忱,可谓光昭日月,彪炳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