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像
蒋翊武,本名保勷字伯夔,1885年生于澧州城一个靠豆腐作坊糊口的家庭。少年时师从维新派人士周宣三等人就读于澧兰书屋,1902年入澧州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以优绩提前考入(常德)西路师范学堂。他喜读黄羲之、王船山著作,在《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清廷禁书强烈震撼下,萌发反清思想,立志普兴“吊民伐罪之师”。1904年参与宋教仁、黄兴策划的长沙起义,被开除学籍,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组织(常德)祗园寺机关,奔走于沅、湘间,联络会党革命。1905年秋,拟赴日投同盟会不果,滞留沪上,进入中国公学。助杨卓霖组织竞业学会,办《竞业旬报》,加入同盟会。1907年被迫返乡,1909年秋偕刘复基到汉口,先助詹大悲办《商务报》,旋入黎元洪所部新军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加入“群治学社”。1910年9月,代理主持“振武学社”。1911年1月,改振武学社为“文学社”,3月15日,在武昌小东门内同文学舍召开的文学社成立大会上,被公举为社长。从此以文学社为基础,创建革命武装,矢志推翻满清政府,积极谋划武装起义。9月14日,力主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组成统一的“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推为“总指挥”。10月9日,以“总司令”名义发布军事命令,一举捣毁了满清260多年的统治,砸碎了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铸就了划时代的中国辛亥革命。
孙中山为何单誉蒋翊武为“开国元勋”?
其一,蒋是武昌起义的实际策划者。辛亥前数年,蒋策划并完成了三件开创性事业:一是掌握笔杆子。利用《商务报》大发新声;把《大江报》办成震荡武汉三镇的革命号角;将《民心报》创办为革命党人反对黎元洪等旧军阀的强大思想武器。当时,除海外孙中山,国内唯蒋有此智慧和毅力。二是抓牢枪杆子。武昌首义前,孙中山等人领导过数十次革命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只有蒋鼓动起清军士兵的革命热忱,开创以策反和改造新军、进行武装革命的实践,并获得短期内搞垮清军、使张之洞训练多年的一万六千湖北新军,三分之一变成了革命党、三分之一倾向革命,愿为大清卖命的,则不足二千人的奇迹。三是立足扎实的基础工作、健全基层组织网络、首创“党人代表制”、施行“抬营主义”积蓄力量,使文学社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支组织严密、队伍庞大、运转灵活、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一举撼动了清王朝的支柱。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等无法与之媲美,孙中山及全国各地革命党人,亦无一可与伦比。
其二,蒋是武昌起义的果敢指挥者。戊戌变法后,清廷面临不断高涨的革命冲击。在广州黄花岗起义、成都“保路运动”影响下,蒋翊武巧抓时机:8月亲定起义计划,9月乘荣县“独立”、清廷调端方率鄂军入川之机,于9月24日完善和通过了起义计划。10月9日,在小朝街机关总部召集标营代表会议,精心部署起义。面对宝善里炸弹失事、起义机关被破、机秘(党人名单、起义旗帜、文告等)全落俄巡捕之手的突变,即以“总司令”名义,下达“十条十款”军事命令,决定当夜12时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实行武装起义。因邓玉麟传令失误,号炮未响,起义不果,蒋翊武与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同遭逮捕。彭、刘、杨三人遇害,蒋则趁机逃走山后马家巷蔡大辅寓所。天亮前即派胡培才等重传军令,改10日夜依原令继续举事,以“争死生于须臾”。又分别于当日上午九点半、十一点和下午六点发出“新五道命令”。傍晚,清军缇骑四出,闭城大索,蒋被迫从李长龄处暂时转移,逆汉江奔安陆以图再举。但小朝街发出的起义命令,已把散布在武昌各标营的革命党人紧张动员起来,盘马弯弓,执戈相向。10日晚8时许,信服蒋翊武的党人代表熊秉坤,带领工程营打响第一枪。经一夜激战,湖广总督瑞澂挖墙逃走,革命军一举占领武昌城。著名近代史专家李时岳曾把9月24日二团体联合会议上,刘复基代表蒋翊武宣读的起义总动员计划、10月9日总司令紧急军事命令、10月10日起义行动实况列表比较,得出结论:“命令是依据计划的精神,而起义的进行则基本上是执行着命令的要求”。因此,武昌首义“还是通过起义前下达的计划和命令起了领导作用”。蒋翊武本人1912年6月写的《武昌两日记》序言说:“是日也,一夫左袒,三军尽甲,机事中泄,网罗四张……幸而命令夙宣,指挥先定,再接再厉,继续有人。”历史证明,是蒋翊武的运筹帷幄和果敢指挥,才有了武昌首义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