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他都没有提起这件事。罗荣桓主动来找他商量,“部队应该立即行动了!”他却说:“这么大的事,不能着急。到底如何好,待跟中央商量好了,才能调动部队。”
林彪亲自起草了一封回电,他说:“来电曾加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因为,锦州方面无仗要打。如打锦州,就会造成两个失利结局:一是南下主力到处扑空;二是导致长春敌人退回沈阳。故而,应打长春而不打锦州。”
看起来分歧不小呢。毛泽东命令要打南面的锦州,要“关门打狗”;林彪却要打北面的长春,是想把门打开,把狗撵跑。
要单从东北一个战场考虑,林彪的主意倒也可取。因为这要省事得多。
把敌人的四十八万部队全部消灭在东北,那可真要付出一把力气,或者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若要把门关起来,他无后路可退,要真的拼起命来,这仗自然要难打得多!
比较起来,要把这几十万军队赶走,那就容易得多。他们那些将领,不管卫立煌也好,范汉杰也好,看着守不住了,必然要逃跑。若是四门大开,他们会利用海陆空的通道,用不了几天就会跑光的!
甚至不撵他们也会跑走的。因为蒋介石正在考虑把东北的主力全部调进关内,要实行“重点守备”。所以,林彪倒是想了个十分轻巧的法子,由北向南轰,照着蒋介石的意思,把这四十八万军队轰进华北的平津一带。
那么华北该怎么办呢?平津守敌原有六十万,再加上四十八万,成了一百零八万!再来这里决战吗?怕是不好办了!
然而辽沈之战并非林彪与卫立煌的决战,而是国共两党的决战,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决战,因此,毛泽东决不会通过林彪这个“轻巧作战方案”的。
西柏坡收到林彪的复电以后,又往哈尔滨连发九封电报。毛泽东这个人是有点儿个性的。这些电报稿本来可以由少奇或周恩来来写,有时他自己也写,现在心里有点不高兴,动了点感情,于是便全由他自己来写。写了一封又一封!好似在写一部作品,不仅构思好了整个结构,还想好了细节,他要全写出来。不然,这个非同小可的故障是排除不掉的!
开始时,还在反复讲明“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的理由。发了几封以后,看看仍然得不到响应,感情即又激动了一些,于是便写上了严肃的,命令的口气:“必须迅速南下北宁线!”
直到7月20日(1948年),林彪才回电答应南下。但又提出了南下的时间,“须视杨成武部队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意思是,东北主力南下,要受到华北敌军的威胁,须由杨成武部围攻大同,调平津之敌向西,他的部队才可南下北宁线。
这一意见,毛泽东还是接受了。即刻命杨成武率部围攻大同,进行配合。在确定了杨成武部的行动时间以后,林又回电说,“东北暴雨,铁路桥梁冲断”,“大雨不停,部队缺乏雨具,不好行军”,“大军南下以后的粮食尚无办法解决”。理由甚多,困难重重,因而仍然未能确定部队的行动日期。
毛泽东看了这些电报很是生气。不过他还是尽力克制了激动情绪,即刻挥笔写了如下这封电报:“……确定了杨武部队行动时间以后,你们却说(相距不到三天),‘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迟早为标准’,而归到粮食问题,对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两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待成武部则似完成一切皆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远无期,而令该军孤军早出……这与战局有何利益?……。”
电报员向外发着这些电报稿,心里十分纳闷,林彪为什么老找理由,不执行中央的命令呢?
就这样,由7月又拖到了9月,林彪才开始部署南下。但又提出了另外的打算:要先打承德和山海关。毛泽东又向他发电指出,那样“则劳师费时,给敌以增援时间”。再次告诉他:“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林彪,结果葫芦岛的敌情有了变化,林双找到了借口,又要改变主意,调主力回长春。毛泽东连发三封电报,向他严肃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