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领袖故事>>正文
特稿:毛泽东与《史记》
2018-02-27 14:07:28
作者:韩纪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史记》是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征和三年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人们公认的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班固的《汉书》鼎足而立的三部大书,位列《二十四史》第一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毛泽东一生喜读《史记》,他不仅研读《史记》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具,而且善于从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中以史鉴今,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用于指导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确实是空谷足音,不同凡响。

    尊重史实,客观辩证论纣王

    商纣王,我国商代最后的一个王,称帝辛,名受。《史记•殷本纪》载:帝纣 “知(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以为天下人都不如己;“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甚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他设置种种酷刑,杀害贤臣,囚禁西伯姬昌,最后搞得众叛亲离。周武王乘机率诸侯伐纣,大战于牧野。纣兵阵前倒戈,纣败走,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自焚而死。因《史记》的赫赫权威性,其对商纣王的评价早已成为“铁案”,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商纣王成了荒淫乱政、拒谏贼贤的暴君“典范”。

    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毛泽东基本沿袭了传统史学对商纣王的评价。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批评韩愈写的《伯夷颂》,认为它“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毛泽东认为,武王伐纣是推翻暴政的正义之举,无可厚非。1952年11月1日,他参观河南安阳殷墟,兴致勃勃地谈起盘庚迁殷后商纣王主政的历史:“纣王滥用职权,为自己享乐,在修建重楼重阁和金碧辉煌的鹿台中,不知道耗费了劳动人民多少金钱和血汗。那些酒池肉林、折胫之说,证明了他的放荡、荒淫和残暴。”但是,随着郭沫若《青铜时代》一书在1954年和1957两次再版,毛泽东对商纣王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郭沫若的史学论集《青铜时代》,于1945年在重庆出版。该书强调:“像殷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这件事,由近年的殷墟卜辞的探讨,才渐渐地见了天日。”他还以《尚书•泰誓》中的记载为据,证明纣王征服东夷所获俘虏甚多,而殷商的士兵损耗必不少,只能用俘虏来补充,从而导致了周武王乘虚而入时,纣王的俘虏兵阵前“倒戈”的悲剧。他进而判断,纣王名声不好,周人的宣传起了很大作用,《尚书》中《牧誓》《泰誓》把纣王说得一无是处,对后世影响深远,周以后的人“深受了周人的宣传的毒”。

    显然,《青铜时代》1945年出版时,毛泽东正忙于统筹指挥军事斗争,无暇顾及历史学术问题。当此书两次再版后,毛泽东便不仅读过了,而且印象极深。毛泽东看待历史人物,一贯运用两点论、二分法,尊重史实,修正谬说,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郭沫若首倡为商纣王翻案,毛泽东大力支持。1958年1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此后,毛泽东经反复思索,认为商纣王亡国的原因,除了“俘虏政策做得不太好”外,还因为国内有比干、箕子、微子等反对派。这些反对派“里通外国”,彻底暴露了商朝的内情,周武王知己知彼,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而取胜。

    毛泽东一再为商纣王说好话,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单为“标新立异”。《荀子•非相篇》记载: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既然纣王能文能武,却把他描绘成一无是处的混世恶魔,显然有失公允。

    其实,毛泽东力主为“臭名昭著”的商纣王翻案,主要依据有两条:第一,评判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他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为和贡献。对于帝王,就要看他在开疆拓土、促进统一方面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毛泽东认为,商纣王征服东夷,巩固了东夷与中原的统一,促进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经济和文化的开发,这是了不起的功劳,值得充分肯定。第二,坚持辩证发展的观点,一切以新发现的史料为评价人和事物的标准。绝不能漠视新史料、新发现,要随着考古新发现,与时俱进,及时修正过时的观点。即便对于自己心血结晶的著作,他也采取了同样态度。1965年1月9日,毛泽东会见老朋友斯诺,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的回答既幽默又出人意外:“我不能驳你,也不可能赞成。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

    探本溯源,陈胜失败因“二误”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出身雇农,年轻时即有推翻秦王朝的“鸿鹄之志”,虽为雇工,却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被征与吴广等900人谪戍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他们屯驻大泽乡时,因遇雨失期,按秦法当斩,遂与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他被推为王,旋即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他率军英勇奋战,失利后,被叛徒庄贾杀害。作为开天辟地的革命家,毛泽东不但盛赞 “陈王奋起挥黄钺”、首义灭秦之功,更重视吸取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其覆辙。他用红黑两种颜色,在《史记•陈涉世家》中,作过不少圈划。司马迁认为,陈胜的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功成忘本。陈胜当年为人耕田,曾对伙伴许诺:“苟富贵,毋相忘”!他称王后,开始还能践行前言,热情招待一位来找他的穷伙伴。但后来经不住别人挑拨,说这个旧相识出入宫廷,尽谈论他贫穷潦倒的往事,有损威信,陈胜便把那人杀了。这一来,大家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再敢接近他。“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毛泽东在此句文字的天头,批写“一误”两个大字,又用粗重的红铅笔在文中划了着重线。二是用人失当。《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任命朱房、胡武为人事和监察官员,主管文武官员的考绩升迁和黜退刑杀。两人专擅朝政,胡作非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陈胜对其不仅不查办,反而加官进爵,倍加信任。这样,陈胜派出去的将官就不敢再亲附他,有了地盘和实力就各自独立,这是陈胜失败的又一原因。司马迁为此痛惜地写道:“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毛泽东赞同司马迁的点睛之笔,在这段文字的天头,又批写“二误”两个大字,并用同样粗重的红铅笔划了着重线。

    陈胜以一介农夫,揭竿而起,所向无敌。但是,一旦他功成忘本,重用坏人,原本锐不可当的军事优势,便忽而烟消云散,其如日中天的“张楚”政权,仅仅维持了六个月,便轰然倒塌。一误,为忘本,即忘了初心;二误,为用人不当,即失了公心。验之于此后的历次农民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此俱为重蹈覆辙的悲剧之因。伟人洞察之深,振聋发聩,真是警钟于今仍在耳啊!

    血的教训给予毛泽东的印象太深了。他牢牢记住陈胜的悲剧,终其一生,不忘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在工作作风、家庭生活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始终和工农群众保持一致,成为国内外罕有的居元首之位仍一直保持农民本色的伟人。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回国。专列到达满洲里,毛泽东为中共松江省委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3月1日,专列驶进沈阳,毛泽东下榻辽宁宾馆。而后,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请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吃饭。宴会太丰盛了,东北特产,应有尽有。毛泽东一进餐厅,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礼节性地请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征性地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点饭,便放下筷子,吸起烟来。饭后,毛泽东来到会议室,当着大小领导的面严厉批评晚上的饭菜太多、太浪费。他说:“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一层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当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次日,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又讲到昨天那餐饭,严肃地说:“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作表率嘛!”毛泽东越说越激动:“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毛泽东不仅这么说,更身体力行,带头艰苦奋斗。建国后,虽然他身为党和国家的主席,但九年不做一件新衣服,线袜子补了又补。他粗茶淡饭,最好的营养菜不过是一碗红烧肉。他对共患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警卫人员、服务人员等,凡是生活有困难的,都深切关怀,常常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慷慨解囊资助,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请当地政府尽量帮助解决。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建国后党内滋生的腐败现象极为警惕和痛恨,处理极为严厉。他说:“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对此,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由衷赞叹:毛泽东是第一个与中国的“官国”传统彻底决裂的领导人。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二战时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1960年,他访问中国。5月27日在上海文化俱乐部毛泽东会见了他,并共进晚餐。交谈中,蒙说:“我衡量一个政治领袖的标准是看他是否会为了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如果一个领袖为了取得很高的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他就不是一个好人。”毛泽东说:“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蒙说:“但是他也不能牺牲他的原则啊!”毛说:“这就是原则,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可见,汲取历史上“功成忘本”的教训,不管居于多么高的地位,永远站在绝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这就是毛泽东生前横扫国内外一切对手、身后又广受人民拥戴的力量源泉!

    鉴戒分明,慧眼独具说刘项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精彩篇章。毛泽东倾心研读,并结合现实,发表了许多切中要害的点评,值得深深品味。

    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今江苏沛县)人。刘邦以一平民,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中力压群雄,提三尺剑开创几百年的汉朝江山。这在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可称破天荒的第一人。项羽,同刘邦一样,是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出身贵族,世代将门,力能扛鼎,勇冠三军。楚汉相争,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后,被刘邦以鲁公礼葬于谷城。

    项羽与刘邦相比,开始在军事上占有巨大优势,但刘胜项败,其原因何在?毛泽东在阅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提笔评点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而刘邦又究竟高明在哪里?毛泽东高度概括道:“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决策对头: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谈话中,列举了刘邦虚心纳谏作出的几个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听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此事详载《留侯世家》;一是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此事详载《项羽本纪》;一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此事详载《刘敬列传》。这几大决策,均为决定楚汉战争胜败及西汉王朝本固邦宁的大事,而刘邦都做对了。

    用人得当:刘邦初登帝位,对群臣说:列侯诸将说说心里话: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平、王陵答道:陛下对部下虽时有轻慢,但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又不能与人共享战果,所以他失掉了天下。刘邦摇摇头,不以为然:“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实,军事天才韩信与另一个与张良齐名的重要智囊陈平,原为项羽部下,皆因项羽对他们言不听、计不用,不得已投奔了刘邦。正是这一文一武,一个战场战无不胜,一个幕后屡出奇计,最后要了他的命。相较于项羽,刘邦用人,“英雄不问出处”,凡是有用之才,他不论其出身、门第高低贵贱,不在乎别人的诟病,一律唯才是举,使其各尽其才。难怪毛泽东评价:“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灭秦战争中有“战神”级表现的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毛泽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项羽既不识人,不会用人,又听不进不同意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也是他判定“项王非政治家”的主要依据。1963年1月7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说到:“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楚汉订立)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每逢大事不纳谏,刚愎自用,最终铸成了项羽的千古悲剧。

    毛泽东历来提倡学历史古为今用。针对一些地方的第一书记工作作风不民主、大事独断专行问题,毛泽东在1962年1月30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以古喻今,指出:“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我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决议之后的日常工作……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强烈期望党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以古为鉴,吸取项羽不纳谏导致失败的教训,当好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班长”,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忆战争年代王兆相与毛泽东主席的几次会见(组图)
·下一篇:无
·忆战争年代王兆相与毛泽东主席的几次会见(组图)
·特稿:毛泽东与特工之王李克农
·特稿:党员干部的楷模——解放后朱德在灌县的廉洁故事(组图)
·特稿:周恩来的包容与原则
·珠窝村人与毛主席的情缘
·特稿:纪念毛主席给一中队全体同志讲话六十周年(组图)
·特稿:毛泽东首次领导插牌分田(图)
·特稿:毛泽东首次给部队上政治思想课(图)
·特稿:毛泽东与闽西人民的血肉情(组图)
·特稿:1968年毛泽东与毛远新的两次谈话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毛泽东与《史记》
特稿:毛泽东与《史记》
韩纪民:毛泽东与《史记》
特稿:毛泽东与《史记》
竹枝强:芦山红色文化旅游火爆实现开门红(组图)
特稿:芦山红色文化旅游火爆实现开门红(组图)
特稿:妈妈从大巴山走来(组图)
张谨:日久弥新的思念——写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
特稿:日久弥新的思念——写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
赤色丰桂 印象彭州——都江堰市红色文化爱好者彭州红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