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档案馆1992年编辑的一本《毛主席使红光社大放光芒》的报道材料汇编里,收集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及各级媒体对该社的报道。里面收集了一篇《“请到‘红光’看改革”》的新闻报道,刊发在《四川日报》农村版1987年10月7日第一版上。文中写道:“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改革以来,全村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全村小麦亩产过700斤,水稻亩产过千斤。”
51年后,昔日全国闻名的“红光社”,已经是繁华的工业小镇,建设中的快铁从小镇穿过。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昔日的“红光社”正在努力建成郫县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典型。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四川日报报道和《悠悠往事情———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成都》一书,老照片由潘兆清提供
刘贤松
原红光社副社长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就问你认不认得到你们社长,粮食够不够吃,最后看他屋里,看猪圈。然后走出去看菜籽、麦子和竹子。”
萧绍群
原“女社长”
“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
潘兆清
郫县县委原农村工作部部长
毛主席追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潘兆清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