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3年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极少再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当他和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陇海路南北先后9次与国民党军较量,九战九捷,打出“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之时,卓琳和其他高级干部的家属们,随着战线的推进,不断搬家。每天早上天未亮,大人们就要把孩子们叫起来,给迷迷糊糊、还没睁开眼的他们穿上衣服,然后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随便给孩子们塞几口饭。一群妇孺就这样从河北走到南京,最后到了上海。
山城重庆
1949年10月,出席开国大典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程。卓琳提出了要求:“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下不管,不行!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你去。”
鉴于当时的军情没有以往那样危急,邓小平同意了卓琳的要求,让她带着孩子们,跟他一同进军大西南。卓琳看到领导干部们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她主动申请创办了重庆曾家岩人民子弟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她不仅安排设计课程,师资不够时还兼课,教高年级的语文、数学和音乐课。
中南海小屋
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7月1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四川,赶赴北京。
邓小平对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于是,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她在家里专门找了一间小屋子,把所有邓小平看过的文件一一摆开,一件一件地登记,然后整理成册。40多年过后,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档案部门。
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10年,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10年。10年间,他实际上只有两个秘书——王瑞林和卓琳。
1966年,“文革”爆发,邓小平被称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造反派的揪斗、围攻。造反派还抄了他的家,将他的子女赶出了中南海。
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看到一些夫妻在“文革”中彼此或划清界限,或离婚,或互相揭发批判对方,感到非常担心。她叮嘱卓琳:“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卓琳非常坚定地说:“妈妈,我是了解他的。你放心吧!不会的。”
在那段非常时期,夜深人静的时候,卓琳常把儿女们叫到身边,用被子蒙上头,给他们讲邓小平的历史,讲“文革”爆发前邓小平在中央的工作,讲邓小平与彭真、罗瑞卿的关系……她要告诉儿女们,他们的父亲是清白的。
江西阁楼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夏伯根。10月26日,在江西省新建县的一幢两层阁楼里,3位老人开始了谪居生活。
每天上午,邓小平和卓琳一起步行半小时,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邓小平的工作是钳工,是他50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干过的老行当。重操旧业,他驾轻就熟,干得有板有眼。卓琳身体不好,厂里就安排她和女工们一起洗线圈。
中午,夫妻俩回家吃饭;下午,一起看书、学习;每晚8时,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
在家中,3位老人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进行分工。邓小平虽已65岁,却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重活全由他做,如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等。卓琳年龄最“小”,“只有”53岁,但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只能干一些轻活,如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缝纫等。夏伯根年近70,但身体不错,厨房里的事全由她负责。3位老人互相帮扶,互相照顾,把下放生活过得很充实。
1月的江西,天气最冷,穿上厚厚的棉衣才能保暖。卓琳有时下了楼就上不去。吃过晚饭、收拾停当后,卓琳站在楼梯口喊道:“拉我一把,老兄!”邓小平随后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拉着楼梯扶手,两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卓琳洗大床单、被里时,邓小平就帮着用清水漂洗,然后一起拧,一起晾晒。
就是靠这种弥足珍贵的温情,靠着妻子的精神扶助,邓小平乐观地走过了政治生涯中的那段险恶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