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位是后来的著名戏剧家田汉;第三位就是毛泽东。
可见,青年毛泽东的行事风格,注重实际,也讲原则;充满问题意识,更重理论信念。他当时之所以响应胡适多研究问题的主张,热心地探讨这样那样甚至是一些枝节的问题,是因为他对各种主义还没有搞清楚,还无定见。在拟出《问题研究会章程》半年后,毛泽东还曾在一封信中表示: “老实说,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
为此, 《问题研究会章程》在列了71项144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后,又专列一条,宣称:“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因此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可见,研究问题和研究主义,在青年毛泽东那里不但不是矛盾的,而且他还把研究主义看成研究问题的前提。毛泽东在《章程》中曾列出了若干“特须注重研究之主义”,包括哲学、伦理、教育、宗教、文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主义。事实上,在《章程》列出的144个问题中,就有“社会主义能否实施”这样的问题。到1920年初,毛泽东对“主义”的寻找和研究,越来越强烈和迫切,乃至写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大纛一张,人们便知所趋赴”这样的名句。
8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那一代人在青年时代寻找社会改造道路时所关注的问题,绝大部分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但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以及追求进步的任何人,毕竟都是通过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往前迈进的。青年毛泽东强烈的、充满忧患的“问题意识”,也留给今人不少思索。比如,多一点“问题意识”,或许就会多一些拥抱时代的热情和冲动,多一些理性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多一些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可能,多一些投身实践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行动,自然也会多一些作出是非判断和理论辨析,进而科学把握前进方向的客观依据。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