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浙江省委立即去筹备。12月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敬酒,他高兴地地一回敬。毛泽东平时很少喝酒,那晚却喝了不少。酒宴最后,毛泽东面前还有四杯斟满的茅台酒没有喝光,他就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几年后,毛泽东还传话给王芳,要他少喝点酒。
这年已经60周岁的毛泽东,两鬓挂有一些白发。吃完饭后,他的兴致依然很高,并没有离席之意。大家高兴地围着他说话。罗瑞卿与王芳开玩笑说:“王芳厅长,你一个山东大汉,怎么起了个女人名字,应该改一下,去掉‘芳’字的草字头。”王芳表示同意改,并当场请主席批准。毛泽东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他笑着说:“我可不同意,你们山东绿化搞得不好,到处都是荒山秃岭,连草都不长。你王芳头上刚长了一棵草,就要除掉它,我不同意。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你再改名字。”一番话,引得大家一阵笑声。事后王芳问江青:主席领会我们设宴的用意吗?江青笑而不答。稍停说:这不重要,反正我们的心意到了。似乎对她自己的这次巧妙设计很得意。
六十六岁生日:人在杭州读书忙
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辰,他在杭州读书中度过了这一天。
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问题,由于缺乏经济学知识,在干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思想。毛泽东自己也深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以便指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于是,他点名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这几位秘书和党内理论家,与他一起去杭州,从1959年12月10日起,历时25天,学习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这次读书活动,是毛泽东亲自安排的,一般是每天下午4时至9时左右,大家到丁家山一所平房一起读书,风雨无阻。下雨时,毛泽东让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轮流诵念,大家边读边议,主要听毛泽东谈话。后来,他们三人自作主张作了分工:邓力群作记录,胡绳、田家英轮流诵读。毛泽东发现后悄声问邓力群为什么不读?邓力群回答说自己口音不标准。毛泽东看他作记录,也就不说什么。遇星期日和元旦放假休息,可以爬山赏景,也可以办理私事,气氛轻松愉快。杭州是毛泽东很喜欢的地方,从1953年冬首次来杭州,几乎每次南下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他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最喜欢的地方做最喜欢的事(读书),毛泽东的心绪极佳。
12月26日是星期六,他们下午照常读书。但毛泽东因为这些日子读书有得,或偶尔爬山赏景,心情非常好,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生日。下午读书结束后,他从椅子上缓缓地站起,高兴地说:“大家留下来,在这里吃饭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另外,毛泽东还邀请了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作陪。江华井冈山时期就和毛泽东在一起,是老朋友。人在生日这一天,很容易想到过去,想到朋友。那天的饭菜并不复杂,只是多了一碗面条,几盘小莱里多放了一点油和一些盐,一盘干炒辣椒、一盘土豆丝、一盘盐水萝卜皮和一盘干竹笋片。毛泽东打趣说:“各位都是大才,今日这顿饭菜实在是不成敬意,还望各位海涵!”
饭后,毛泽东乘兴赠给每人一册文物出版社刚出版的线装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和他当时写的两首诗作为纪念。这两首诗是《七律?读报》和《七律?读报有感》。
六十九岁生日:作诗设家宴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虚岁70岁)生日,他比较看重这个生日。此时,他的心清是沉重的,紧张的。因为中苏两党积累下来的政治分歧和矛盾经过一段缓和之后,1962年底又紧张起来。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在苏共的指挥下发声明,作决议,结伙攻击中国共产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冷静地观察动态,分析情况,谋划对策,布署论战。论战文章的观点、题目、思路,以及发表方式、时间,都是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投入了许多精力。此外,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趁机疯狂地反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迎来了他的69岁生日。酷爱古典诗词的毛泽东把这一阶段蓄积在心中的思想情感,以诗的形式喷发出来。这天,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首诗名为咏赞梅花,实则咏物达志。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写完这首诗时,一定是壮怀激烈,豪情满怀。
其实,这次生日毛泽东是当作七十岁(虚岁)生日过的,这是中国旧时计岁的习惯。他向来对自己的生日漠然,但这次却不同。也许是想到了“古稀”之年,是大寿,所以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家庭寿宴,这是前所未有的。
生日这大,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他还邀请了四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三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81岁,湖南长沙人,1919年就与毛泽东相识,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程潜(81岁,湖南醴陵人,1949年响应中共号召率部起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季范(毛泽东的姨表兄,湖南一师读书时相识),另一位是叶恭绰(82岁,广东番禹人,时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所以发请柬时关照,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程潜带了长女,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毛泽东同四位老人同席,晚辈则与毛的亲属一桌。饭前,毛泽东同四位老人谈笑风生,谈古论今,气氛欢快。他还问到客人晚辈的生活、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时,风趣地说:“年纪不大,硬是老师哩!”接着说:“你来教我英语行不行?”章含之忙说:“我的英语水平低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哈哈大笑说:“怕什么,我的水平很低。”寿宴一个多星期后,章含之就去教毛泽东学英语,每周一次。
七十岁生日:办了一次“像样”的家庭寿宴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从12月25日下午开始,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就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准备一些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做一桌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就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晚上7时,宴会正式开始。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庆贺。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一张像留念。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说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毛泽东显得很高兴。饭后,他还特意穿了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兴致勃勃地与孩子们一起照了相片留念。
七十一岁生日:规模最隆重的一次生日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这次生日过得很特别,是应大区书记们的要求,他自掏腰包,不让子女参加,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餐厅请了30多人吃饭,规模算是“空前绝后”了。
在12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与刘少奇就“四清”的性质问题发生了正面冲突,几天后就是毛泽东71岁生日。几位大区书记想通过某种方式,缓解会上的紧张气氛,就鼓动陶铸劝毛泽东在生日那天请客。毛泽东说,以前有规定,中央领导人不做寿。陶铸说,不是做寿,就是要你拿稿费请客。毛泽东只好说:“你们都要我请客,那我就请吧。”
参加12月26日晚宴的名单是毛泽东亲自定的,有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少数部长、劳模、科学家。领导人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贺龙、薄一波、陆定一、彭真、邓颖超、曾志等;劳模有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等;科学家有钱学森等。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安排几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与毛泽东同坐主桌。
当天,毛泽东到得比较晚,他一进来,大家起立鼓掌。坐定后,毛泽东宣布说:“今天既不是请客,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四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有些人一摸到点东西就翘尾巴,这不好。摸到一点东西不要翘尾巴,摸到两点三点也不要翘……现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刚开始,有人翘了尾巴怎么样呢?我没有蹲点,没有发言权也要说,错了,大家批评。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说我是‘教条主义’,就算‘教条主义’吧。‘教条主义’什么时候变?一万年也变不了。我们写文章打仗,不会死人的。”毛泽东挨个问了董加耕、陈永贵、邢燕子的情况后,说:“像大学里那些书,越读越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越读越蠢。我的孩了就是的,一个已经下农村了。今天我没有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够资格。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
开始上菜了,因为是分餐制,所以每道菜装在一个小搪瓷盘中。第一盘先端给了董加耕,董加耕礼貌地让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说:“谢谢!’他又对董加耕说:“你年轻,是从农村来的,多吃一点。”毛泽东又问他:“你是哪里人?”董加耕说:“江苏盐城人。”“你是苏北盐城人,知道盐城有‘两乔’吗?”董加耕猛一愣,心里想:我们那里是水乡,桥很多,怎么说只有‘两桥’呢?他一时没有听懂这问话的含意,只是盯着毛泽东不答。毛泽东知道董加耕没听懂,便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董加耕一下子想了起来,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他们是我的同乡胡乔木、乔冠华。”毛泽东高兴地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