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长沙求学,故乡建党,穗沪生涯,还是秋收起义,井冈战斗,创建苏区,以及长征壮举,他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昼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在那样一个血雨腥风、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年代,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无暇个人生活,更不必谈过生日了。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可是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每年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友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珍馐美味,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跪拜祝寿之类的旧俗。只摆几个简单的菜和一些红白酒,与亲朋聊一聊。而且这种寿辰小聚往往像开会,言谈总是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方针。而毛泽东的生日也不是年年都过,过法也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具有鲜明的“毛氏”特征,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五十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于是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这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这是毛泽东1910年离开故乡以来,第一次遇到“生日问题”。此前,延安的一些同志已经在暗中作准备了。任弼时曾郑重地嘱咐过毛泽东的好友、诗人萧三:写一本毛泽东传,以庆祝他的五十大寿。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也极力赞同此事。为使萧三集中精力写成这本书,任掘时还免除了他的一些会议活动,力争12月下旬把书写成。萧三访问了延安的许多老同志,搜集了大量素材。更为难得的是毛泽东在与他聊天时,也零星地谈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根据这些材料和自己做学生时与毛泽东的接触,萧三准备写一部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的书。
然而,当毛泽东看了凯丰来信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他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做这类事,何况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经过认真考虑,毛泽东在4月22日给凯丰回信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在这封信中,针对凯丰所言“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他说:“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尚没有成熟。”这番话表达了毛泽东对自己思想理论的冷静评价和高标准要求。
既然毛泽东对做寿之事明确拒绝,所以到了12月26日,延安各界都没有什么祝寿之类的举动。萧三为毛泽东作传的计划也就放缓,他那篇长文直到1944年7月1日才在《解放日报》刊出。毛泽东看了文章,几次传话给萧三,让萧三停止写他个人。后来,毛泽东还当面劝萧三应多写群众。萧三争辩说:“我这是自己补课,并且写你和写党的斗争是不可分的,这有重大教育意义……”
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拒绝为自己做寿,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都用书信、题词和其它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他人第一”的高风亮节。
五十四岁寿辰:不过生日过新年
1947年下半年,毛泽东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胡宗南军一次次的进攻。特别是8月间的沙家店战役,消灭敌人一个主力师,成为陕北战场的转折点。12月25日,毛泽东在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讨论毛泽东提交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会议第二天,正赶上毛泽东54岁生日,各地赶来开会的中央委员都有这样一个心愿:应该给毛泽东过个生日,感谢他的英明指挥,庆祝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建议后说,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牺牲了,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情理。同时,毛泽东还规定:一不许中央机关为他的生日请客吃饭;二不许以任何形式为他歌功颂德。后来毛泽东在进北平之前,又作出了不许给领导人祝寿,不许请客吃饭等规定,并使之成为决议。
生日不过了,但新年是一定要过的, 毛泽东认为这是联系群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天,毛泽东特别高兴,致祝酒词时说,1947年是胜利年,也是辛苦的一年,大家要好好地过这个年。刚撤出延安时,我们只有巴掌大的那么一点儿地方,真是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地步。这样我们只有下定决心在佳县、米脂、榆林一带,打一场决定陕北战场命运的战斗。还好,我们在沙家店取得了重大胜利,扭转了陕北战场的形势。毛泽东扳着指头说:“青化砭、羊马河、幡龙、沙家店……整个凑起来我们吃掉它六七个旅。胡宗南说他有‘四大金刚’”毛泽东略停,摇摇头继续说:“我看他的‘金刚’不如老百姓家的腌菜缸。”一番话逗得参加新年宴会的人一阵哄堂大笑。毛泽东接着说:“他们‘四口缸’被我们搬来三口:何奇、刘子奇、李昆岗。只剩下‘一口缸’,叫什么?”会场里更加活跃起来,后面有人喊:“叫李日基!”毛泽东说:“对了,叫李二吉。这次没有抓住他,算他‘一吉’;下次也许还抓不住,再算他‘一吉’;第三次他可就跑不了啦!”逗得大家又一阵大笑。毛泽东有这样的本领,他讲笑话,自己却不笑;他越不笑,听众越止不住笑。他说,1948年我们将要以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胜利。同志们让我们为这伟大的胜利转折而干杯!与会代表们齐声回应:干杯!
五十九岁生日:请来一个人,同吃清汤面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一醒来就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却多了一盒刚煮好的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多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吃饭的因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饮而尽。毛泽东又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脱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鹤滨急忙接过毛泽东手里的碗,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鹤滨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这话是针对一位工作人员前几天的话说的。当时,毛泽东听了“祝您万寿无疆”的话后说:“这是屁话,哪有活一万岁的?”稍停,又说:“‘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这时,王鹤滨想起前几天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曾请示:“主席,兄弟党和外国首脑发来(给你)的祝寿电报怎么办?”毛泽东当即明确回答:“收下来,都不见报。”还补充说:“如果人家要问,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他们的电文,就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习惯。”
毛泽东的59岁寿辰,就这样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简单吃了一顿清汤面度过了。
六十岁生日:在京刚过完,江青又安排
195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情祝贺毛泽东六十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四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这是建国后毛泽东首次来杭州,此后又多次来到这里,杭州成为除北京外毛泽东住得时间最长的城市,而毛泽东每次来都说“又到家了”,他把杭州视作第二故乡。毛泽东这次来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行人员有中办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以及叶子龙、江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