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问题——孙中山的“恩饷”!这让谭惠全老人吃了一惊。发放恩饷是几十年前的人情私密,只限于极小范围的人知道。谭惠全老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武术教官,周恩来也在黄埔军校任过职,闻知恩饷一事并不奇怪,可时隔这么多年,日理万机的总理怎么还熟记于心?
顾名思义,“恩饷”是受恩者对恩人在财富上的一种回报,是孙中山先生和谭老先生个人私情的真实体现。事情的源头还得从1922年说起,那年的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孙中山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死攸关之际,作为贴身卫士的谭惠全拼命冲杀,冒着枪林弹雨,力保孙先生突围,安全转移到军舰上。
为了表达对谭惠全的感激之情,宋庆龄曾专门请人为他刻制了一枚印章,并在印章上把“谭惠全”改为“谭卫全”。
1924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授勋典礼,孙中山先生下令为抗击陈炯明叛军的卫士颁发奖章。宋庆龄亲自为谭惠全佩戴“讨贼有功”勋章。此外,孙中山对谭惠全等极少数人,定期拨发恩饷,正所谓:奖章有功于国,恩饷有恩于人。但1937年抗战爆发,北京和南京先后陷落,国民政府撤到大后方,恩饷一事无暇顾及。新中国成立后,一向克己奉公,为人耿直的谭老先生并没有把它当成光荣的资本向外人炫耀,因此恩饷就成了尘封的历史,不为人所知了。
这一次总理突然问及,谭老也只得如实回答。“那么每次发多少?”总理进一步追问。“六十块”老人答道。“是这个吧?”说着,周总理用手指比成了一个洋钱大小的圆圈。不用说,周总理在问是不是六十块现大洋,谭惠全老人默默地点了点头。周总理走后不久,作为园林局职工的谭惠全每月工资中就多出了60元人民币,且一直延续到1961年老人去世。据谭志泉回忆,父亲每月收入一下达到了一百多元,在当时非常高,全家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日子。
军阀欲毁孙中山灵 谭惠全请张学良帮忙
碧云寺虽地处偏远的北京西郊,可在多事之秋,也没少遇到麻烦,多亏有谭惠全等卫士的恪尽职守,灵柩和衣冠冢才得以最大程度上的保护。特别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孙中山遗体安葬不久,一场惊心动魄的遗体保卫战就打响了。那时,北京控制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手中,他在与国民党作战中屡屡败退,恼怒不已。奉系军阀将领张宗昌愚昧无能,竟恬不知耻地称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屡屡获胜是因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太好,以至于灵魂不散,冥冥中暗助对方。这一番不着边际的胡话竟也说动了张作霖。1927年的秋天,张宗昌带着一帮人来到碧云寺金刚塔里面的孙中山灵堂,大吵大闹,扬言要砸碎棺椁。在一旁守灵的谭惠全怒火中烧,为了阻止军阀们的野蛮行径,谭惠全不得不只身拜会少帅张学良。张学良素来敬慕孙中山先生,且与孙科交往甚厚,这个忙张学良肯定尽力帮。张少帅当面怒斥了张宗昌,但碍于父亲的面子也无力回天,只得秘电南京方面尽快移灵。由于战火不断,交通不便,移灵大事断难成行,大家只好就地想办法。谭惠全和守灵处的卫士们甚至找到了协和医院的院长请求帮助,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香山一带荒岭密处极多,藏个棺材不是难事,经秘密协商,大家决定将棺椁就地隐藏。又经过一番仔细勘察,棺椁藏在了一个隐蔽的山洞内,逃过了奉系军阀们的破坏。半年之后,奉军败退,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孙中山灵柩终于躲过一劫。1929年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遗体安放在南京,香山碧云寺成了孙中山衣冠冢。
谭志泉听当地老人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力不从心,衣冠冢也险些遭到破坏,多亏谭惠全老人挺身而出。当时华北地区日军最高长官冈村宁次曾来到碧云寺,在门口,谭惠全面对日本兵明晃晃的刺刀没有后退半步,后经老先生据理力争,日本人对衣冠冢也没有再纠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