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在那个年代里,毛主席的到来实在让人幸福和振奋;对黄楼村村民及全市人民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与关怀,激励着人民艰苦奋斗、忘我劳动,来报答毛主席。也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即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焦点。
毛主席离开之后,干部群众热血澎湃,主席的音容笑貌久久留在脑海中。大家鼓足干劲,当年秋季粮食就取得了大丰收。年底,徐家林出席北京群英大会,向毛主席报喜。
50年来,这里勤劳的人民时时牢记毛主席的嘱托,沐浴着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成绩,使这片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这里经济稳步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村通了柏油路,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种地、买农机、买家电国家还给补贴。麦收使用联合收割机,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今年夏季小麦平均亩产已突破1000斤大关。他们培育特色蔬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规模养殖,涌现了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代庄草莓”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梁园林鸡”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魏庄养猪小区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工业项目,带富了一方群众。
现在农民几乎家家有了电视机,通了电话,大部分年轻人买了手机,有的还买了电脑,通过互联网联系业务。当地政府还大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社会困难群体得到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局面逐渐形成。
毛主席视察黄楼的历史见证人之一——77岁的黄老汉,今年盖起新楼房,他的外孙女也考上了大学。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我们是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啊!”
让群众过上美好日子。这不正是毛主席老人家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希望看到的吗?他们如果看到这里的变化一定会感到欣慰。
永远怀念的情结
一个普通的村镇由于毛主席的到来,从此,这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几十年风风雨雨,这里人民依然恪守着对一代领袖的热爱情怀。领袖的风采、朴素的话语、求实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已经牢牢根植于人民心中。
为了记住8月8日——毛主席视察黄楼的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毛主席视察走后,商丘地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提出把道口乡改为双八乡,9月份改名为双八公社,几经变迁,如今叫“双八镇”。
1958年,在毛主席视察试验田看红薯的地方,建了座纪念亭子,1967年在毛主席视察时打井的地方建了现存的这个纪念亭。
1968年,在毛主席视察黄楼10周年之际,又建设了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当年7月1日兴建,到8月8日竣工开馆。这座纪念馆是河南省境内最大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展馆,总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共有五大部分组成,展出有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到逝世一生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300余幅,和毛主席视察黄楼时的珍贵照片及部分油画12幅。
纪念馆落成后,这里几乎成了一块圣地。每年的8月8日,群众都自发组织文艺活动,跳起民族秧歌,敲起腰鼓、盘鼓,唱起民间大戏,表达他们的怀念之情。当地群众自发维护这里的一草一木,院墙坏了,党员群众便自发搬几块砖,弄点水泥,把它垒好。政府还对它进行了5次大的整修,形成了目前花园式的格局。
说到纪念亭和纪念馆,一位义务看守和义务解说纪念馆和纪念亭的老人让人难以忘怀,他就是李西坤老人。李西坤老人老家在堰师县,1978年,他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黄楼村这个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当了一名小麦技术员。1983年他开始看守毛主席纪念亭,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毛主席驻足的地方。不幸的是,前不久,他因车祸去世。如今,他的弟弟又接过他的班,当起了毛主席纪念亭义务看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