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50年前的8月8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视察商丘黄楼。
50年后的8月8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历史竟然如此的巧合。今年的8月8日,对我们商丘人、对我们梁园人来说,无疑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尘封已久的记忆
在8月8日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到来之际,笔者赴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并有幸见到了几位亲历毛主席视察的历史见证人。
今年已76岁的原商丘县道口乡党委书记徐家林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记忆犹新,他的口气中仍然透着激动和自豪。
“明天中央首长要到黄楼村视察。你们要准备向中央首长同志汇报工作。”徐家林回忆说,1958年8月7日晚11时,接到县委书记刘学勤的电话。徐家林的心情兀地激动起来:“是谁呢?”这一晚,徐家林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该向首长怎么汇报?
8月8日下午4时许,在人们焦急等待中,车队驶进了道口乡政府大院。原商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学诗忙走近一辆“华沙牌”轿车,打开了车门,车里露出一个魁梧的身材——毛主席!人们怔住了。
“毛主席着装朴素,上穿一件白色衬衣,下穿一条灰色裤子,脚上是一双有些旧的咖啡色皮鞋。毛主席面含微笑,神采奕奕,和迎上来的人们频频握手。”苏学诗说,现在自己已经78岁了,但一直不能忘记当年的情景,毛主席和蔼可亲的样子一直记在心里,并给了自己一辈子的激励。
人们将毛主席引进乡政府办公室。此时,毛主席来的消息不胫而走,正在田间挥汗劳作的群众听说毛主席来了,潮水一样涌向乡政府大院。毛主席从屋里走出来,向激动不已的群众挥手致意。
在人们的护送下,毛主席缓缓走出乡政府大院,边走边环视四周的庄稼。越过商单公路,不远处,是一片打井队的工地。毛主席笑着问打井队员:“这井能打多深?得打多少天?”队员们异口同声地说:“要打12丈深,20天可以打成。”
离开打井队,毛主席来到中华一社“七一”试验田。田里种着红薯。红薯长势旺盛,泛着绿油油的亮光。毛主席说:“这是谁搞的试验田?”徐家林说:“这是社干部搞的试验田。2亩多麦茬红薯,翻地2尺深,每亩种5000颗,计划亩产13000多斤。”毛主席似有疑惑地说:“亩产13000多斤?秋后我再来看。”
在离开黄楼返回的路上,毛主席问陪同访问的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你相信那块试验田能亩产13000多斤吗?”刘学勤说:“不相信。”毛主席说:“过去亩产多少斤?”刘学勤说:“2000多斤。”毛主席说:“过去亩产2000多斤,今年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就很好了。别提万斤口号,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实际。”对此事,毛主席一直记挂在心上。1959年春天,在郑州召开的座谈会上,毛主席又问参加座谈会的刘学勤:“那块试验田亩产多少斤?”刘学勤说:“当年亩产6000多斤。”毛主席高兴地说:“很好!”
沿着红薯地边,毛主席来到一块稻田旁边。由于首次引种水稻,没有种植经验,群众正在断水除草。毛主席问:“为什么稻田里没有水?”徐家林说:“刚断水一晌,正在拔草。”毛主席说:“不要断水拔草,用脚踩下去做肥料。”
4时55分,毛主席从试验田南头走到商单公路,要乘车走了。此时,社员群众蜂拥而至,企盼能和敬爱的毛主席握握手。
5时20分,毛主席乘坐的汽车启动了。毛主席把手伸出车窗,频频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沸腾的群众更加激动,一时间领袖和群众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很多人在欢呼中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沧海桑田的变迁
自一代领袖毛泽东的脚步踏上商丘黄楼这片土地视察后,当时整个村落、整个商丘大地都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