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十分注重这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对送上来的作品亲自过目,当他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对当时电影界存在的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电影的美感和轻松愉快的状况很不满意。他将文化部部长夏衍找来说:“你不久前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吗?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说:“我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但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写。”周总理说:“那好,你就赶快抓紧干吧。”
夏衍要推荐的那个人就是季康。不久,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根据夏衍的指示将季康、公浦夫妇叫到昆明,在作了一番简短的说明后,对他俩说:“给你们一个礼拜的时间,赶快编个故事,要是编不出来,国庆就赶不上了。”
“一个礼拜?这么短时间能写出来吗?”季康听了有些急了。好在她和丈夫早在1955年曾经去过大理,赶过三月街,对三月街的赛马和其他风俗很熟悉,两人便决定用赛马作为电影的开场戏,并以此为基础铺开构想,不到一周便写就了电影《十二朵金花》的提纲。
4月中旬,季康赴北京写稿,公浦则到大理进一步搜集创作素材。季康花了两天两夜便写就了剧本《七朵金花》的初稿,当她写完最后一个字,连在农村改造时沾满了泥的鞋都顾不上脱,倒头便睡着了。
剧本交到夏衍那里,夏衍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就某些故事情节及艺术表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季康说:“这个剧本可以拍3部电影了,一部电影只有105分钟,你应该心中有数,剧本拍成电影还得花大力气改编。”季康于是又对剧本进行了大幅修改,把原来“七朵金花”改为“五朵金花”,减去了“水库上的金花”和“采茶金花”。夏衍看了修改后的本子很是满意。不久,《五朵金花》的剧本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并获得了好评。
剧本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导、怎么拍了。中宣部和文化部对全国知名导演进行了一番筛选后,将执导《五朵金花》的任务交给了长影导演王家乙。夏衍再三叮嘱王家乙:“不要搞政治口号,要表现出山河美、人情美,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好!”
王家乙立即找来了剧本,看完后觉得这个剧本与拍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慎重起见,王家乙又带着作者季康及作曲家雷振邦一行五人来到大理看外景。在大理古城住了四五天,王家乙却怎么也找不到拍电影的感觉。眼看自己的心血面临失败,季康感到有些伤心。作曲家雷振邦心里也很有些舍不得。作为一名作曲家,雷振邦听过不少少数民族的山歌,也创作过不少这方面的歌曲。他问季康:“能不能把对话改成对歌?”
季康一听精神一振,说:“可以啊!”并即兴朗诵了一首“阳雀飞过高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
雷振邦一听也高兴了:“太好了,真是太优美了,你怎么写得这么好,平时是不是也写诗啊?”
季康说:“我虽是写小说的,但也很喜欢写诗。”
王家乙听了季康的朗诵:情绪也一下子上来了,说:“好,好,就按这个调子写。”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季康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完了《五朵金花》中所有歌词,雷振邦又花几天功夫为歌词谱好了曲。听到他俩的试唱,王家乙乐得嘴都合不拢了。眼看快蔫了的《五朵金花》因“对歌”的滋润而重发生机,最高兴的莫过于作者季康了。
剧本定稿后,王家乙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选演员了。《五朵金花》尽管是中宣部、文化部点名拍摄的,但云南省并没有放手。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长的袁勃对王家乙说:“这部片子要宣传云南、大理,所有演员必须要云南人。”王家乙带着一班人马在云南到处挑演员。不久,“四朵金花”便都名花有主了,男主角人选也选定了莫梓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