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陈毅与作家王统照(字剑三),因文学与人生的共同志趣结成的纯真友谊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而益显其真挚感人,至今传为文坛佳话。
1923年10月,22岁的陈毅从故乡四川来到古都北京,进入中法大学陆谟克学院读书,院址在香山内一处简陋的房舍里。次月,经旅法学友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中共北方区委批准,陈毅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在这里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环境重温旧梦,一心“向往着做一个文学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毅初识京城著名作家王统照,在文学道路上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挚友和引路人。1924年初秋的一天早晨,同学、文友金满城匆匆地找到陈毅,不容分说地拖着他就走,陈毅急着问:“干啥子去?”金满城只报以诡谲的微笑,闭口不答。两人进城后,来到晨报报社门前,金满城掏出一封信,对报馆门房说:“贵报王统照先生托鄙人引见这位陈先生。”陈毅愣了,王统照是当代知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陈毅读过他不少作品。这样一位文坛名将,会约见无名之辈?陈毅满怀疑问:你金满城搞的啥子名堂?
原来,王统照当时任《晨报·文学旬刊》编辑,金满城翻译的法国小说《阿佰衣女》(法郎士著)投寄该刊后,得到王统照的赏识。一星期前,他曾约见金满城。见面时,金满城向他推荐了陈毅,说陈毅1920年就开始新文学创作,发表过白话诗、文章,为人怎么怎么好。金满城没有想到,很快接到王统照来信,信中要他得便邀请陈毅进城一见。金满城熟知陈毅有不肯攀附名人的脾气,怕陈毅不肯来,所以才事先不露一丝口风。
其实,当时王统照只是一个比陈毅长4岁的山东青年,质朴、和善,没有一点名作家的架子,一见面,他对陈毅说:“听金君介绍,陈毅君有志于新文学,咱们彼此同怀此心,交个朋友吧。”交谈之间,王统照诚恳地希望他俩写稿,支持《晨报·文学旬刊》。中午,王统照特意请陈毅、金满城到一家饭馆小酌。临分手,他一再向陈毅约稿:“我的铺子一切都要的。”
此后,陈毅有时带稿子登门请教,王统照偶尔也到香山来相聚,你来我往,两人成了知心好友。京城十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他们常常会于藤荫水榭或茶馆酒肆之间,讨论文学,畅谈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次,陈毅当面评说王统照的作品有雕琢的缺点,王统照不仅不见怪,反而更加喜欢他快人快语的豪放性格。
1924年冬天,王统照先后介绍金满城、陈毅加入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于1921年1月成立的。入会以后,陈毅结识了文学界更多的新朋友,但他始终把王统照作为自己文学上的良师益友。他那时创作颇丰,其中不少作品如短篇小说《报仇》、《十年的升沉》以及白话诗《春光》、《游云》等等,都是经王统照的手,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
上世纪30年代上半叶是我国新文学运动深入发展的时期,陈毅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高峰。与此同时,他奉党的指示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情感温暖着他的心。可惜,陈毅在文艺土地上耕耘的时间太短了。1925年初秋,党组织需要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实际的革命斗争,从此,他的生命之舟便驶离了文学的港湾。
1926年8月,陈毅奉命回到四川,不久就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数十年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王统照则于1927年3月回山东诸城为母奔丧,随之,举家又迁居青岛,之后又去东北、上海,一直艰难地战斗在文学这个阵地上。陈毅、王统照两位文坛挚友长期天各一方。
1954年夏天,两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时年53岁的陈毅已是赫赫有名坐镇华东的统帅,而文坛宿将王统照时任山东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30年的离情别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