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办?难道不可以吗?”朱琳一愣,由于毫无思想准备,所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周恩来又环视了演员们,大家也面面相觑没有吭声。
等了片刻,周总理放声大笑,问道:“下一个节目是什么?继续演嘛!”
批 评
1961年夏,剧院正在演出《雷雨》。一直支持曹禺这个代表作的周总理,再一次来看戏。6月6日,第一次来看戏,由于有要事中途退场;6月8日,第二次又来看戏。为什么会如此呢?这里边有一个小故事:
新中国建立以后,优秀经典剧目《雷雨》是由北京人艺首演的,演员也全部换上了全新的阵容——郑榕扮演周朴园,朱琳扮演鲁侍萍,吕恩扮演蘩漪,于是之扮演周萍,胡宗温扮演四凤,董行佶扮演周冲,李翔扮演鲁大海,沈默扮演鲁贵。周总理第二次看戏时,休息当中,导演夏淳跑到后台来,告诉于是之:“多注意,总理对你的台词不满意,声音太小。”演出结束以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先来到后台,也对于是之说:“你要准备总理批评你。”接下来,周总理就来到了小休息室。
大家落座以后,于是之心里很是紧张。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总理没有一开口就批评于是之,而是首先谈到了“大跃进”中的一些过火行为,比如劳逸结合注意不够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等等,并且还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才把话题转到了于是之身上。他说:“你的台词读的声音太轻,使观众听不清,不好。”同时,又很快扩展开来说:“一个演员在台上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眼睛不要看观众,但是心里要有观众。眼睛老看着观众就忘了戏里的环境和人物关系,但是只顾自己的‘真实’,心里忘了观众,声音小得叫人听不见,也就没有了群众观点。”
事后,于是之又从剧场杨经理那里了解到,周总理第一次看戏时,已经感到于是之的台词不清.杨经理说:“总理,可能是您坐的7排座位声音效果不大好。”周总理第二次来看戏,问杨经理什么位置声音好一些?得到的回答是:第10排左右。于是,周总理执意坐在第11排的座位上。他在那里听到了第二幕,仍然觉得听不大清楚,又问身旁的观众:“你听得清于是之的台词吗?”结果还是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正是为了这件事,于是之后来激动不已地说:“为什么周总理逝世的公报发出以后,剧院里的人们会哭成那样?为什么在那种恐怖的压力下,剧院一定要开追悼会?为什么当年清明节大家都去了天安门而谁也没有告发谁?人心!人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观 众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京人艺所演出的新排剧目——不论是历史的、现实的,不论是原有的、新作的,不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周总理总要于百忙当中抽暇来看戏。
周总理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每次看戏以后,都坚持要到舞台上来,向全体演职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还常常是站在舞台上或坐在小休息室里,谈出自己具体的看戏印象,最后和大家一起拍照留念。所以,每当一出戏大幕徐徐落下,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便会不约而同地以期盼的目光向南边副台望去。用不了多大工夫,周总理便会从小休息室的门里走出来。他常常身穿一套深灰色的中山装,右手横放在胸前,两眼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地步上舞台。这十几米的短路他走得很慢,因为要从见到的第一个人开始,不论是演员、导演、舞台工作人员,都要一一握手致意。最后,他便站在大家中间,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有问有答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周总理来看现代剧目《年轻一代》。演出结束以后,他照例来到舞台中间,让我们围成一圈,请他坐也不坐,硬是站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谈了二三十分钟。自然,他谈了对演出的肯定意见,也有批评意见,比如指出某个女演员的裤子过于短了不大好看等等。记得周总理的话音刚刚落下,站在一旁的导演就立即表态:“那好,我们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