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坐在周总理的身边。那位导演是个大近视眼,忙对周总理说:“劳驾,让我看看。”于是,周总理便把望远镜递了过去。导演一直用望远镜看戏,等到幕间换景时灯光亮起来,他才发现身旁竟然是周总理!忙不好意思地说:“啊!总理原来是您!?”周总理立即大笑着,拍拍导演的肩膀说:“没有关系,我的眼睛要比你好些嘛!”
位 置
周总理每逢看过戏以后,总要和演职员们一起合影留念。然而,他并不是总按照我们的安排,像众星捧月一样坐在大家的正中间,而是尽可能地淡化自己。
在看《明朗的天》时,周总理看到准备合影专门为他搬来的一个单人沙发放在中间,马上提出反对:“现在不是‘反对个人突出’吗?为什么这样突出我呢?还是让我和大家站在一起吧!”于是,撤掉沙发,周总理和我们大家挤在一起拍照——如果不认真寻找还真是不容易找到他的。
在看《枯木逢春》时,刚好是“三八”妇女节。周总理在合影时提议:“今天是妇女节,请女同志坐在前面,男同志都站在后面好不好?”他说着带头走到后排,与男士们站在一起。于是我们只好按照他说的做了,事后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发现照片里还有周总理。
在看《武则天》时,编剧郭沫若也陪同观看。演出结束以后就在布景里合影。周总理连连摆手,说什么也不肯坐在正中间桌子的后面,而是坚持要郭沫若坐在那里,自己则站在编剧旁边。他说:“我今天是来看戏的,应该表示祝贺和感谢嘛!”
在看苏联名剧《带枪的人》时,周总理主动提出,要在“斯莫尔尼宫”门前的多层台阶上合影,而且是与众多红军战士一起,听着列宁、斯大林的讲话。他说:“我是他们的学生,怎么能与他们平站在一起呢?”于是,他就站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面带微笑,眼睛望着正在讲话的列宁拍照了。
一般领导人看过戏以后,为了表示感谢与演职员们合影留念,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然而,周总理却做得这样不普通,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一直传为佳话。也许,这就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每一个人(包括领导人)在生活中的位置,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只有自己用一贯的言行把它摆准了,摆对了,摆好了,你才能在群众心里成为永恒。
提 问
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剧院也不例外。当时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队,到北京大兴县去辅导群众文艺活动,目标定为——“歌唱家双八万(指工作队要负责培养出16万名歌唱家),诗画满墙院,俱乐部处处有,创作20万件。”以唱歌为例,要歌声遍地,全民唱歌,全县十几万人口都必须会唱5支歌,即《人民公社好》、《深翻土地歌》、《党中央发号召》、《实现总路线》、《大跃进歌声震山河》。文化工作队员整天都要教公社社员唱歌。当时由于集体开伙,吃饭不要钱,经常是在大食堂前首先教歌,学会了再进去吃饭。然而,就是这样进展也非常缓慢,因为社员文化水平低,更没有音乐知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拉不开情面唱歌,不光是老年人,中年人也不愿意唱,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为了促进学歌,我们工作队特意创作了歌曲《为啥抹不开》,反复演唱,反复宣传。歌词如下:
“老大爷、老大娘;大哥哥、大嫂子;小伙子、小姑娘,为啥抹不开?跃进歌儿人人唱,扭扭捏捏太不该。共产主义在眼前,快快拿出革命干劲来!”
就这样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社员不大买账,收获也是很有限的。
1959年元旦,剧院举办新年晚会欢迎群众文化工作队胜利归来,周总理也应邀参加。晚会上特别安排了《为啥抹不开》的合唱。合唱结束以后,大家热烈鼓掌,但是没想到的是,周总理并没有鼓掌。在演员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以后,他抱着双臂,认真地向身边的文化工作队队长朱琳问道:“如果有一位老大爷不愿意唱歌,喜欢下象棋,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