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在长征当中,骑马摔伤了胳臂,握手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用力,要轻点儿,再轻点儿。”对此,我们也都纷纷点头表示注意。然而,到了握手的片刻,我们倒是小心翼翼了,周总理却满脸带笑地、兴奋地、用力地用手上下摆动好多次。凡是遇到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又高兴,又心疼,就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在与周总理握手当中,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提到,那就是他总要从离他最远的人握起。如果握不到,他就走到跟前去一一握手,从不怕麻烦,从不怕辛苦。据秘书说,总理认为站得最远的人,也是最担心握不到手的人,应该尽量不要让他们失望。”1957年5月12日深夜,周总理看完戏以后陪着我们演职员,从首都剧场一直步行回到史家胡同宿舍。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扫马路的女清洁工,当周总理感觉到对方已经看见了自己,就马上走过去,拉起了她的双手紧紧握着说:“同志,辛苦了。感谢你呀,人民感谢你!”
更能让人牢牢记住的是周总理的握手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你是干部还是群众,他都是首先伸出手来拉住你的手,然后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专注地对准你的眼睛,凝视片刻以后,再握紧你的手并用力地上下摆动,最后才会缓缓放开。对于这种平等的、真挚的握手,人们说:“这不仅仅是手的接触,更是心灵的沟通、交流和补偿,能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这与那种“老爷式”的握手,即漫不经心地拉拉你的手,连看也不肯看你一眼,甚至一边和别人说着话,一边冷冷地松开你的手相比较,真是有天渊之别了。
显然,周总理的握手是一种充满感情的行为。且莫小看,这一个“情”字可了得!眼下,不是提倡“以人为本”和“贴近群众”吗?那就从平等的、真挚的握手开始吧。
让 座
在剧场里看戏,让座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周总理与让座有关的故事,却显得很独特,很新鲜,很深刻,是可以耐人寻味的。
那时,周总理非常喜欢看北京人艺的戏。然而他日理万机,工作的忙碌是可以想见的。于是,他经常是要等到下午工作结束以后,才能问问秘书晚上有没有安排,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去首都剧场看戏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首都剧场的杨全久经理在每天上演以前,总要留下几张保留票,一直等到演出半个小时以后方另行处理。
这天,就是在演出半小时以后,已经把保留票售出去了,突然接到电话———周总理要来看戏,希望剧场协助安排好座位。杨经理看了看手表,这一切必须在10分钟之内处理妥当。怎么办呢?他急满头大汗,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经理只好把前部第7排中间几个座位的熟观众,用好言好语给请到边上的座位上去。换好座位以后不久,周总理就到了剧场。二话没说,悄悄地被带到第7排座位上去。
等到中间演出休息的时候,周总理来到小休息室。突然,周总理问道:“我坐的座位原来是不是有人呢?”杨经理没有办法只好说出了实情。周总理想了想,有些激动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人家是先来的,我这个后来的反而要把人家赶走。不能这样,一定不能这样!杨经理,休息以后你要把人家请回到原来座位上去,而且要向人家赔礼道歉。”停了一下,他又交代:“你们剧场里不是还有一个导演间吗?我就坐在导演间里看戏好了。”杨经理看到这种情况,只能答应照办。休息以后,几个熟观众回到了原位,周总理坐到了观众席后方、又远又看不大清楚的导演间里。从此以后,似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周总理只要是来得晚了,就坚决要求到导演间里去看戏。
周总理到导演间去看戏,还发生了这样的小故事。一次演出开始以后,周总理来到了这里,房间里很暗,只能摸索着坐在椅子上。他顺手拿起桌子上的专用望远镜,看着舞台上的戏。突然,一位其他剧团来学习的导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