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要求很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即使是单独见面,他也强调勤俭的精神。一次在和平宾馆接待外宾之前,他对侄儿周华章说,你要学会勤俭持家啊! 周嵩尧将勤俭视为“治躬”(自身)第一义,治家第一义,勤俭为治家法宝。 周恩来还将勤俭视为治国的法宝。我们中华子孙一定要世世代代地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上述两方面三代人的相同观点,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周氏家族的一脉相承,是思想上共鸣的亮点。由此看出“诚”是做人的根本,进而可以推断出一切坏事都是从不诚开始的。 勤俭是治家的法宝,进而可以推断,一切腐败现象都是从不勤俭开始,进而演变为贪得无厌,最终走向灭亡的下场。 “诚”和“勤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灵魂所在。始祖周敦颐在开拓营造周氏大家族这块土地时,首先抓住做人的根本“诚”字,然后子子孙孙就是这块土地上繁育后代。周恩来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他是出类拔萃、世界公认的伟人。
四伯父周贻赓:不要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比
按本支周贻赓是周恩来嫡大伯父,按大排行称四伯父,但实际上,周贻赓一直将侄子当亲子。 周贻赓对弟弟周劭纲一家十分关心。周劭纲长期在外地任小职员,收入低微。1907年,周恩来的两位母亲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周恩来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只身在东北的周贻赓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他不断地给恩来侄儿写信,又是询问又是嘱咐,每次俸饷发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寄些银票回家,贴补家用。周恩来也经常给周贻赓写信,向四伯父请教各种问题,汇报家中的情况。周贻赓十分喜爱这个侄儿,总想着待有条件时一定好好培养他。 1910年秋天,周贻赓把周恩来接到奉天,从此周恩来与周贻赓一起生活了七年。周贻赓告诉侄儿“不要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比,要努力刻苦学习,要本分,勤俭节约,不要浪费粮食。”“吃饭时米粒掉在桌上要拣起来吃了。”“看见大姑娘小媳妇不可抬头看”等等。周贻赓只要和弟弟周劭纲、侄儿周同宇在一起,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议论他的恩来侄,为他担忧,他为牵肠挂肚,也为他自豪。周恩来从心里深深感激与敬重四伯父周贻赓,对四伯父的抚育之恩念念不忘。1916年3月21日,周恩来收到伯父的来信,在学校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作文《禀家长书》,充分体现了伯侄之间的深厚感情。 周贻赓是周恩来的生存、成长、成才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六伯父周嵩尧:曾想捐物买飞机
周恩来和六伯父周嵩尧是一种既亲切又特殊的关系。1908年,周嵩尧升任漕运总督衙门总文案,工作十分繁忙,无暇顾及家庭。1914年,周嵩尧在袁世凯的大帅府办事处秘书任上时,曾经力主南北议和,并一再为南北和平统一而奔走呼吁。 1920年10月12日,周恩来赴法国留学之前,曾经过山东济南,在堂叔周嘉琛家住了四五天,周嘉琛给了银元120元资助。经过南京,在二伯父周龢鼐、六伯父周嵩尧家住了几天,二伯父给了一些资助,我祖父周嵩尧曾对我们几个孙子说,他给了300块大洋。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主持国共和谈时期,写信给六伯父周嵩尧,邀他赴南京会晤。一日谈及1939年他回乡祭祖一事,并手书姑父王子余送给他的一首五言绝句给六伯父周嵩尧校阅。因《周恩来家世》解读此诗有误,我已在《<一封家书的回忆>补遗》(将在《丰碑》报上全文刊登)一文作详尽的论述。祖父周嵩尧加注内容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侄(周恩来)自延安来南京主持和议,来函相邀(当是扬州弥陀巷北首住宅)。久别重逢,屡次晤后(不止一次),一日谈及数年前(七年前)回绍兴祭扫祖墓晤王子余妹婿(周恩来称姑父)子余口占一绝赠之(即此诗)。因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