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句子了,只能来一句“会议开始”就完了。然后,用右手食指点着周恩来,磕磕巴巴地说:“下面请周恩来同志作报告。”周恩来站起来对他鞠了个躬,之后等于半弯着腰作了一个很短的报告。
然后是王洪文作了一个《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确实很顺利地完成了大会议题。问题是,完了以后,全体起立热烈鼓掌,主席台上的其他人,包括朱德这些年事已高的人,都被搀扶着慢慢地下去了,直到主席台上人全部走光,毛泽东还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微笑着鼓掌,周恩来陪着他鼓掌,但心里纳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千多人都站在那儿热烈鼓掌。代表的心态可以理解,隔了很多年没有见到毛主席,感觉毛主席的身体大不如前,但是毕竟有段距离,看得不是很清晰。同时又觉得见一面少一面,所以都很留恋,不愿走。五六分钟过去了,毛泽东终于憋不住了,大声喊出一句话:“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嘛。”周恩来一听就明白了,马上说:“各位代表,请你们赶快退场,主席要目送大家退场。”大家一听,噢,主席要送我们退场,那就赶快走吧。但是又舍不得走,一步三回头鼓着掌慢慢退场了。等人都退场以后,上来四五个人抬着毛的椅子,连人带椅子一块儿抬下去了。真实的原因是毛泽东不能站起来了,他没法站起来,又不想让大家看到他身体是这样子,所以出现了如上一幕。\[33\]
我说这个插曲的意思是,林彪叛逃对晚年毛泽东的身体带来了致命一击,等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破产。毛泽东心里也清楚,但就是不愿意服输认错。事实已证明他对接班人的判断是一错再错。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提到,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第一次谈到他的接班人问题。当时蒙哥马利问他说:“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答:“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蒙哥马利又问:“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泽东答:“刘少奇之后的事我管不了。”\[34\]这说明当时毛对刘非常信任,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等于发布了刘将接班的信息。此后,在修改九评苏共来信的第九评中,毛泽东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句中的毛泽东之后亲自加上了“和刘少奇同志”。这句就修改为:“以毛泽东和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给了刘少奇一个平起平坐的待遇。196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刘少奇两幅标准像并列的版式。此后,毛泽东的心态逐渐发生微妙变化,此为后话,恕不赘言。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上海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还有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也折射出了毛泽东晚年的矛盾心态。他原计划“文化大革命”斗一年、批一年、改一年三年结束,结果引发天下大乱,迟迟不能收场。等到1975年,周恩来查出膀胱癌之后,毛泽东内心已经认定这个烂摊子只有邓小平出来才能收拾得了。但他又担心邓小平对“文革”秋后算账,好在邓小平比毛泽东有灵活性,此前已上书毛泽东表示“永不翻案”。这正中毛泽东的下怀,博得了毛泽东的信任,此后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三项整顿”为纲之后,毛泽东又生疑虑。1976年初,明确地指示邓小平主持政治局开个会,给“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定调为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实际是给邓小平最后一个表现机会,看邓小平到底站在哪一边。毛泽东最关心的就是他的身后——百年之后。这个事情长话短说,背景就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否定了斯大林。万国景仰的国际共运领袖、万民欢呼的“二战”救星,一夜之间就被翻了个个儿,这件事对毛泽东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使他开始过多地考虑“百年之后”。直接后果是庐山会议,间接后果就是“文化大革命”。有的学者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