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说了书法和诗词之后,现在我要来一个总说,即传统文化的四性:稳定性、超越性、穿透性、覆盖性。自从20世纪80年代,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学界风行之后,我们经常谈所谓“大历史观”。其实,在我看来,所谓大历史观无非就是一个时间长度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时间段里研究问题,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时间段。比如货币政策,面对当下,可能以10年、20年为周期;比如人口政策,“只生一个好”,其实是对新中国前30年人口政策失误的一个反拨,矫枉而过正,不得已而为之。只生一个是不好的,因为它打破了两两相传的人口平衡,现在小两口来赡养四个老人的倒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会让我们吃尽苦头的,再过30年、50年,可能我们就要调整到“只生两个好”了,这就是一个小历史观,大概以百年为期。生态问题,就至少是个中历史观了,起码得以500年为期。文化的调整周期更长,至少是以千年为期,这就是大历史观了。
大家回想一下,最近以来,不管是李敖,还是连、宋,还是郁慕明,来大陆发表演讲尽量要多背一点唐诗宋词什么的。为什么?因为唐诗宋词是好东西,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好东西,国民党说好,共产党也说好,毛泽东喜欢,蒋介石也喜欢,这就是中华文化的超越性和稳定性。它超越党派之争,稳定于意识形态之上。不管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如何尖锐对立,但一追溯到中华传统文化,就相互认同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唐诗宋词、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深重底色,它已经渗透进了中华子孙的血液和骨髓。它是属于大陆的,也是属于台湾的;它是属于中国的,又是属于世界的;它是属于过去的,也是属于未来的。
我们再讲“穿透性”。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要说这个人皇帝当得很窝囊,政绩、人品,无从谈起。但是没关系,只要有一首《虞美人》足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流就流了一千多年啦!何况,李后主的妙语多多,什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什么“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离愁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相信,只要汉字不灭,这些无上妙词就会伴着我们这个民族永远流传下去。
再说说“覆盖性”。譬如古代战例有很多,什么巨鹿之战啦、淝水之战啦、长勺之战啦、官渡之战啦、赤壁之战啦、夷陵之战啦等等,但是哪一个战役的知名度最高呢?赤壁之战。为什么?因为有《三国演义》,但更早是因为有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就够了!虽然今天在湖北有两个赤壁,苏东坡所咏赤壁可能还不是真赤壁,赤壁之战到底是在哪个赤壁打的也搞不清楚,这都没关系,文化“赤壁”已然名扬天下。
再举两个更小点儿的例子,江西赣州的郁孤台,原本毫无知名度。而赣州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也可以说是无足轻重。但800多年前,一代词人辛弃疾被下放到了那里,很郁闷,无所事事,到处瞎转悠,有一天转到了郁孤台,凭栏远眺,悲从中来,大发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够了,出了个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此,郁孤台——赣州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脱颖而出。今天谁去了赣州,一定要去郁孤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