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绕过田埂,走在田边的小路上。几名年岁较大的女社员正在谷地薅草。周总理蹲下身来,亲热地称她们“老大娘”,同她们一边劳动一边交谈起来,问她们粮食够吃不够吃,生活有什么困难。从地里回来,不顾随行秘书一再提醒时间不够了,周总理还是坚持走访了几户社员家庭。在一户朝鲜族社员家里,周总理用“阿兹妈尼”向一位老太太问好,同老人亲切握手,并坐在炕上问寒问暖。
现居住在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地运所村的李绍霞一直留着一张珍贵的照片,是周总理翻阅她课本时的留影。回忆起46年前周恩来总理来到她家的情景,她感觉事情还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那年我才13岁。当时我正和妹妹在家写作业,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说话。我抬头看时,只见推门走进一位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人。这个人我好面熟,好像是在电影(《新闻简报》)里见过。我一下子认出来了,是周总理来到了我们家。当时心里又紧张又高兴。”李绍霞说。
周总理微笑着向李绍霞走过来,问她:“你认识我吗?”她说:“认识,你是周总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绍霞。”周总理拍了拍李绍霞的肩膀,拿起她的语文课本翻阅着,关切地问她:“五年级课本就有李大钊、鲁迅的作品,这课程你能学懂吗?”她回答:“学得懂。”周总理又拿起李绍霞的作业本看了看,并谆谆嘱咐她:“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李绍霞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周总理又拿起挂在椅子上的书包,李绍霞说:“这是我妈妈用两个牙具袋缝在一起做成的书包。”周总理微笑地点点头。他又抱起李绍霞身边见生人就害羞的小妹妹问:“你叫什么名字?”“李绍华。”周总理亲了亲李绍华的脸蛋幽默地说:“你做我的闺女吧,等你长大了,跟我到北京去好吗?”看到总理对孩子这么亲切、这么喜欢,李绍霞的父亲李德惠高兴地说:“好,好!等孩子长大了,就到北京去看您。”周总理回过头来问李德惠:“你们这儿的生活怎么样?粮食够吃吗?”李德惠说:“粮食还能对付,就是布票太少,下农田穿的胶鞋不好买。”周总理说:“现在我们的国家遭到了自然灾害,我们的工作也没有做好,出现了暂时困难,过几年一定会好的!”
当周总理将要离开地运所大队时,在街上,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把他围住了。随行人员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其中有个小男孩瞪着天真的大眼睛说:“他是周恩来。”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对!对!这回我也认识你喽。”能见到周总理是多么幸福啊!周总理走后,有个叫于洪秋的小男孩跑回家里,扯下当天的日历,端端正正地写上“难忘的一天,最幸福的一天”等话语。他把这张日历珍藏起来,一直保存到现在。
那天周总理再次攀登龙首山,寻觅少年时的足迹。他指着“半墙亭”(当时损坏了)的位置说:“我记得,我小时候那边还有一个亭子啦。”在龙首山慈清寺,周总理观看了少年儿童武术表演,他连声称赞:“很好!很好!”并关心地说,“别累着。”周总理无限深情地看了山上的一草一木,放眼辽北大地和银州古城,感慨万分地说:“铁岭变化真大呀!”望着奔流而去的柴河,周总理说:“待到经济条件允许时,修个水库,既防洪,又灌溉,那就更好了!”王文新说,如今,柴河水库早已建成,正在造福着这方水土,总理的心愿已经实现了。
当日下午3点半左右,周总理结束了在铁岭的视察,乘火车回沈阳。自这次离开铁岭后,周总理再也没回来过。周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给第二故乡的人民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永恒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