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记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
留给第二故乡的永恒怀念
——王刚俊的儿女等人回忆周恩来在铁岭的日子
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携夫人邓颖超到铁岭视察工作。时任铁岭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王刚俊有幸参与接待工作。王刚俊的儿女们对记者说,据其父生前回忆,在从沈阳到铁岭的途中,邓颖超对陪同的同志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在沈阳时,回想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是铁岭的龙首山,他进入的第一所学校是铁岭的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今年的1月8日,是周恩来同志逝世32周年纪念日,3月5日则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此,记者近日赴铁岭采访,亲身感受第二故乡的人们对周恩来同志深深的爱戴、敬仰和怀念之情。“感谢东北的高粱米”
1月7日,在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馆长张艳秋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铁岭的学习、生活情况。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来到铁岭,进银冈书院小学堂读了半年书,因为当时他的父亲、伯父都在那里做事。后来他又去沈阳念了两年书。
张艳秋说,周恩来由南方刚到学堂时,便学着广交小朋友。他为人正直,同情贫苦同学,乐意帮助他人。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同学曹荣曾多次追忆自己摔坏砚台的事。他说:“周总理在念书时,对同学很好,同学们打架,他见到就劝,不让打起来。他吃东西时,总是想着和同学一起吃。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砚台掉到地上,摔坏了,我怕回家挨骂,就哭了。周恩来看到了就劝我说:‘不要怕,别哭了,我给你一个。’他就把砚台给我啦!”
铁岭的北国风光让周恩来感觉非常新鲜。他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户外游戏、赛跑、跳绳、拔河、踢毽子,放学以后还常去攀登龙首山,每次往返要五六里路。据当年的同学回忆,周恩来觉得自己不如东北小同学体魄强健,于是他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寒风中坚持跑步、做操。没多久,身体逐渐锻炼得强健起来。当年在东北,要常吃高粱米饭,这让他很快就改变了南方的生活习惯。后来,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身体这样好,要感谢东北的黄土、大风、高粱米饭,给我很大的锻炼。”他还曾在同亲戚谈话中说:“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经常一天工作16个小时至18个小时,这种过人的体魄和精力,与他少年时代喜爱身体锻炼不无关系。银冈书院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北最早实行西方教育的新式学堂。银冈学堂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珠算、音乐、图画、体育、手工等课程,使周恩来第一次较系统地学到西方文化知识,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在这里,他刻苦读书,虚心求教,因时而学,各种进步书籍使他茅塞顿开,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特别是著名思想家蔡元培的著述,更给他以新视角、新思想的启迪。周恩来自幼就有惊人的记忆力,很快成为班里学习成绩突出者,从未因学习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据当年的同学回忆,周恩来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两个学生之一,每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都对答如流,深得老师的喜爱。周恩来还常和同学们去郊区农村,接触社会和实践,进一步开阔眼界。
张艳秋认为,对于周恩来来说,铁岭银冈书院无疑是他的一块福地,这里使他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正如他1946年9月在南京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中所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他还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