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视察东北林区穿戴过的雨衣、鸭舌帽
在刘少奇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套普通的雨具。雨衣为灰色,长122厘米,肩宽57.7厘米,重750克,后开衩、小披领、敞口袖,扣为内扣,有里外双层;帽子为蓝灰色,晴雨布料,内印“国营上海第六制造厂制造”。该雨具是刘少奇视察东北林区时穿戴过的,经鉴定属国家二级文物,原来由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保存。1985年和1987年,王光美将它们捐赠给了刘少奇纪念馆。
我国的东北部,有一大片林海,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天然原始森林。长期以来,由于采伐和培育比例失调,育林跟采伐脱节,森林资源有很大的浪费。
森林资源问题是刘少奇非常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多次找林业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谈话,了解情况,并叮嘱秘书:“收到林业方面的材料要立即送给我,不要压下。”当了解到林业存在的问题严重时,刘少奇决定到林区作一次实地考察。
出发前,刘少奇找林业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提醒大家说:“林区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同其它部门一样也很重要。但是,往常很少有中央领导同志去那里深入了解情况。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较少,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我们死后都是要受审判的。”
为解决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和制定林业工作的长远规划,1961年7月16日至8月10日,刘少奇率领一支考察队伍,对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进行了为期26天的视察调研。
林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夏季的兴安岭,虽然凉爽,但天气反复无常,经常有雷雨的突然袭击。在浓密的树林中,阴暗潮湿,山路泥泞。蚊子也十分厉害,能穿透很厚的衣服吸吮人血。63岁的刘少奇全然不管这些,每天与大家一样,穿着雨衣、雨靴,戴着雨帽,在泥泞无路的林区里穿行。他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既当拐杖,又用来驱赶嗡嗡缠人的蚊虫。进入林区后,刘少奇白天深入林场,看采伐、集材、归楞等生产操作,观察林场的更新情况,访问工人生活区;晚间,在火车上召开工人、干部座谈会,听取汇报,并找人谈话。一天,刘少奇视察完吉林省伊春市寒月林场,坐火车回到伊春市,晚上又召集当地有关代表座谈,详细了解林业职工的生活情况。他突然问这里是否买得到酒。林区群众由于所处环境关系,有喝酒的习惯。可当时国家困难,缺粮少酒,林区交通又不方便,酒的供应极少。刘少奇了解这个情况后说:“林区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常年处于阴寒潮湿的环境中,必须要保证让工人有足够的酒喝。”他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保证供应,作为急需生活物资优先运到林区。刘少奇还提出,让林业工人就地安家,解决他们生活的困难。会后不久,林业部门的领导便派人到林区,给每个工人发了一双胶鞋、15尺布、一套秋衣裤,还送去了一些烧酒。以后工人的住房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刘少奇不仅关心和积极解决群众眼前的问题和困难,更顾及到他们的长远利益。他常讲起,历史上长安、北京等地区都是林区,建了都城后,树就被砍了……原始森林能保存下来,就因为没人烟,来了人就剃光头,这样不行。
7月22日,刘少奇视察了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实验局胜利林场,以及丰林林业局和丰林林区。在丰林,刘少奇观看了采伐作业现场和原始红森林,作了许多指示。
在视察中,刘少奇发现森林资源浪费很大,采、育比例失调。刘少奇沉思良久,抬头望着那参天的松树,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林区领导同志说:“百年之后,还能不能有这样的红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