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批高级领导干部与《前线》的普及传演
毛泽东提出把《前线》作为整风学习的文件后,率先建议把这部话剧排演出来的,是当时担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的李克农。他召集社会部文娱科所属枣园文工团十几个骨干开会说:毛主席决定在中央党报上发表《前线》剧本,作为全党的重要学习材料,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如果把剧本搬上舞台,意义更大。1944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的李富春看了枣园文工团排演的《前线》,当即决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安排四场正式演出。中央重要领导人中,第一个来看演出的是周恩来,并且在第二天把导演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的窑洞进行座谈。周恩来说:批判现实,追求理想,是毛主席肯定的两种艺术精神。毛主席把《前线》提到全党认真研究的地位,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体现,是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和思想素质,做好充分准备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9月29日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集体观看此剧。据在场的人回忆,毛泽东不时与坐在身边的刘少奇议论着剧中的人物。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这部话剧要“到处演”。随后,枣园文工团在中央党校、陕甘宁边区政府等机关作了巡回演出。
中央社会部枣园文工团首演《前线》后不到两个月,中央党校和鲁迅艺术学院又联合公演了《前线》。1944年深秋,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彭真看了枣园文工团的演出后对人说:这部话剧对中央党校来说更加重要。这里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干部,各方面军的干部,各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干部,还集中了在延安学习的七大代表。毛主席推荐话剧《前线》,是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新生事物总是要代替旧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规律。由此,他提出集中延安的优秀戏剧人才再排一出《前线》,使人看了以后,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一次美的享受。根据彭真的要求,由萧三、沙可夫、李伯钊、沙蒙、王滨等组成导演团,演员有凌枫、王大化、舒强、田方、陈强等,许珂、钟敬之负责舞台设计。排演过程中,彭真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还请来在党校学习的宋时轮将军给演员们讲解剧本中的军事问题,请来在苏联学过军事,不久即担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的朱瑞讲苏联的军队与炮兵。排演时遇到一个困难,满台都是苏联红军,但找不到那么多呢子军服。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听说后,从南泥湾送来他们自己生产的20套黄呢子军服,稍加装饰便成了苏联红军军装。这台《前线》公演后,中央党校六个大部的学员及公务员五六千人,全都观看了,一些人还看了两遍。1945年5月召开党的七大期间,还给全体代表专场演出,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又一次看了这出话剧,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延安带了头,不少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的解放区也排演了《前线》。华中局党校排演这部话剧时就明确说是为了配合已进入尾声的整风学习。秦之风在题为《新四军的整风运动》的回忆文章中说:“整风中,大家都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良作风,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掀起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潮。上上下下,歪风邪气普遍没有了市场,正派作风发扬光大,各单位呈现一派新的气象,这是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从《前线》剧中人物看一个时代的风尚
随着《前线》的普及演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这两个剧中人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文章当中。人们常常联系身边的情形,把那些脱离实际、不求进取、骄傲自大的人称为“戈尔洛夫”;把那些不顾实际情况,吹牛拍马、说空话假话的人称为“客里空”。而《前线》中的另一个人物欧格涅夫军长,则成为勤于学习使自己适应新形势的典型。
首先是毛泽东,一如既往地重视《前线》人物的借鉴意义。1945年2月15日,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他们还出了戈尔洛夫式的人物。所以要有思想准备。”这年4月24日,在七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知识分子干部要和工农群众交朋友时,毛泽东又强调不要和“打胭脂水粉”的“《前线》里的客里空”这类爱吹爱拍的人交朋友。据《杨尚昆日记》记载,在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说到:要提出新任务,使全党同志来不及骄傲,不要出戈尔洛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