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说起
1939年5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的文章,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杂志上。在文章中,陈云主要谈了中央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并进而论述了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等问题。那么,刘力功是怎样的一个人?陈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关于刘力功,陈云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中作了介绍。他是一名由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大毕业后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训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刘力功“非常自高自大,有不少共产党员所不应有的观点”,毕业时党组织决定让他到基层去锻炼。而刘力功则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否则就退党。为了帮助刘力功,陈云和党组织曾先后七次找他谈话,强调了去基层锻炼的重要性,最后一次谈话的时候还特意告诉他,“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纪律,要你去华北基层工作是党的决定,必须服从”。此时的刘力功仍然拒绝执行党的决定。为此,中央党务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开除刘力功的党籍。
处理刘力功的这件事,看似只是一件普通的组织工作,其实不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就会发现它的深远意义之所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许多爱国知识青年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难,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事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非常珍视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把他们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的队伍的成分和思想状况也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一些刚来到根据地的知识青年,由于有专业技术,居功自傲,看不起工农群众,把一些小资产阶级思想和自由主义带了过来。工作上讲条件、生活中求待遇、学习时图虚名的现象不时发生。陈云清醒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他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中说:“这些新党员极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资产阶级的成分。他们为追求真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加入了共产党,我们欢迎他们。但是,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带有浓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极大的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思想意识的教育。”
可见,刘力功的事情还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在一些新发展的党员中存在的思想倾向。问题出现了,怎么解决呢?这是陈云真正关注的重点。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对新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1938年春天,陈云在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一场《怎样做一个革命者》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说:做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为革命奋斗到底。奋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就是到死的意思,上海话叫“翘辫子”。因此,做革命者,第一要了解革命道理;第二要做好长期苦干的准备;第三要有牺牲精神,不怕铁窗、杀头,也不为名利和升官发财。在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相矛盾时,要服从革命利益。
为革命奋斗到底的理想信念,是陈云一直强调和推重的。1938年6月,在纪念瞿秋白英勇就义三周年的时候,陈云作了一个讲话,在保存下来的《纪念秋白同志》讲话提纲中,有两段话格外引人注意。一段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到死了为止。这九个字似乎很容易念的一句口号。但脑筋里想一下,这九个字就很沉重,尤其是‘底’字。”另一段是:“临时干一下还是干到底?———干一世。一世是长时间———不是半途而废,确定以后专为共(产)主(义)革命而生活。不可免地要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两段话,既是对已逝的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肯定,也是对当时众多的新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年轻同志的要求。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后,仍有人违犯党的纪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依然严重。陈云又采取了第二步措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的剖析,来说明问题,警示他人。陈云写《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剖析刘力功这个典型,来让人们明白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陈云强调:“怎样才叫做真正遵守纪律呢?一句话: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中国革命是长期艰苦的事业,共产党及其党员没有意志行动的统一,没有百折不回的坚持性和铁的纪律,就不能去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就会破坏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