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令德的交往
杨令德不是抗战时到延安的文化人,而是《大公报》记者,“七七”事变后驻榆林从事采访工作。1938年初杨令德将其外甥袁尘影送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没想到结业后因误会被拘押。杨令德当即给西北局高岗和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同时也给毛泽东写信,请求释放袁尘影。12月14日毛泽东复信杨令德:“先生两信均收到了,因开六中全会,久稽奉复,至以为歉!但袁尘影兄早嘱高岗同志令经手机关释放,谅已获悉。此事不但我不知,高岗、仿吾亦均不知。经手机关根据晋西北材料,遽尔如此处置,甚为抱歉!尔后此间有何缺陷,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盼祷!”当时,杨令德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信的,而毛泽东对于一个普通新闻记者给他的信竟是这样重视,亲笔作复,令杨令德非常感动。他马上提笔又写一信向毛泽东致谢。1939年1月22日,毛泽东再次复信杨令德说:“12月24日,大示敬悉。令甥被屈事,能邀先生谅解,为之欣慰。如先生高兴来延安一游,甚表欢迎。”1943年6月,杨令德作为秘书随邓宝珊将军由榆林南下重庆,毛泽东在杨家岭大礼堂设宴招待邓宝珊一行。入席前,当邓宝珊介绍杨令德给毛泽东握手时,毛泽东以惊人的记忆马上想起四五年前的事,亲切地说:“噢,杨先生,我们还通过信呢。”对毛泽东的话,杨令德感念不已。
以上是毛泽东在延安时和文化人交往的一些片段。正是毛泽东的真心真情,谦虚礼让,感动了那些性情各异风格不一的文化人,成为造就抗日文化大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当时在延安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对文化工作者却是十分照顾的,享受供给制待遇,对那些已有成就名望的文化名人更是特别优待,发给数额不等的津贴。如1938年3月到达延安的作家徐懋庸当上了抗大教员,每个月有10元津贴,同时在鲁艺兼课另有5元补助。而在延安时期,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在内,每个月的津贴一律都只有5元。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纪委派驻纪检十二组)
史料来源:
张志清、孙立、白均堂《延安整风前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刘益涛《毛泽东在延安纪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
董少东《延安论文》http://bjrb.bjd.com.cn/html/2011-04/19/content_391875.htm,2011年04月19日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