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为,哪怕普通国民牢记抗战历史,也必须对具体信息和知识大致掌握和了解,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必须牢记在心,出口成型,没有丝毫错误。
有人认为,不了解抗战知识也无所谓,没有用,有心情就行。其实,"心情"因为不了解抗战未必理性,未必能够驳斥日本右翼,未必能够教育别人。如果自己没记住,又如何期望别人牢记?己不正焉能正人?问题更在于,日本人牢记和中国人牢记哪个对于中国人更重要?显然是后者!
2001年12月,全国上下一片漫骂赵薇身穿日军军旗的行为。其实,如果媒体没披露出她穿的是日本军旗,批判者能识别出来吗?可以说,如果不了解最起码的抗战历史,你也可能变成赵薇!就是你!
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就是不根据应考者自以为是就予录用,而是要通过具体试题来检测水平究竟如何,避免南郭式先生招摇撞骗,滥竽充数,贻误众生。
《列子 汤问》记载,春秋时期周游列国传经布道的孔圣人因谬误层出,还好为人师,就遭到两个小儿之讥: “孰为汝多知乎?”
最初苏联统计奥斯威辛集中营死亡400万人。犹太学者弗朗西塞克佩帕是遇难者亲属,从1965年起,不懈地追求“真实的奥斯威辛数字”,最后研究出约110万人遇难,虽然大为减少,但真实可信,表现了充分的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精神,更有对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无疑值得国人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法律与学术理性的必须。
机器精密才能生产出好产品,历史精密才能锻造出严谨认真的国民性格。历史是知识的累加和应试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民族传承的根基。
中国日军死亡不是200万,而是50万人左右,占日军二战总死亡的25%左右。中国抗战死亡人数不是3500万,而是2200万左右,少于苏联的2700万人。
再苦痛的受害者也没有必要靠虚构数字来彰显不幸,否则会削弱正义本身,摈弃同情,也难免再次重蹈不幸。把日军死亡数字和中国死伤数字回归虽减小但真实的数字,无损于我们的功勋,无减于我们的苦难,更能使历史记忆获得一种感伤而忧郁的美学品质,达成普遍的理性自觉,力量倍增,稳固如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