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中国官方媒体称为“来自东北的热血青年”的王锦思在给德国之声中文网寄来的这篇文章里,对中国研究和宣传抗战中的不实之处提出了批评。
中国正经受诚信危机的考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有难度,抗日战争研究宣传打假同样难于上青天。在所谓的爱国主义和牢记抗战的眩目光环下,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也有假。况且假得堂而皇之,还能获得不吝的掌声和美誉。
许多人看过几张日本侵略中国的照片,学了几句“大大的”、“死了死了的”之类鬼子话,知道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这一简单数据,就习惯于口头上矫情和发誓,重复着"日本人忘记侵略”等等之类的话。那腔调仿佛世界上只有日本人才无知和健忘,那架势似乎牢记历史成为中国人的专利。
犹记得十年前,《中国青年报》进行"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问卷调查。十多万青年对"日本侵华仍然愤慨"的占"96.8%",主张"牢记"的占"98.6%"。如果让这十万青年回答有关抗战最基本的问题,正确答出的能有多少?从近年来多次出现的把“九一八”当成“就要发”开业结婚、身着日军服照相演戏,以及中央电视台娱乐知识类节目《开心辞典》在七七事变纪念日首播等诸如此类的丑陋事情上,本人并不抱有乐观的期待,毕竟甚至许多掌握抗战研究宣传权利的学者和机构也缺乏起码的严谨态度和史学良心。
山东有个调查细菌战的人做些工作,但搞不清具体死亡数字,为此征求一个索赔知名者的意见:"你说死多少就是多少!" 呜呼!可以想象,以这种态度调查可信性何在?
无独有偶,原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刘大年认为在中国的日军阵亡198.4万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传侵华日军阵亡200万,导致200万日本妇女成为寡妇。其实,日军大半没结婚,何来那么多寡妇?这些都显然严重夸大。而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说中国歼灭日军连死亡、负伤、被俘才155万。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统一口径,何以服人?即便从统计角度上讲,我军死伤数字更应该容易调查准确,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致定论。比如众所周知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阵亡人数只是笼统大概,至于歼敌数字甚至比孙悟空还变化多端。
中央电视台拍摄记录片《抗战》时信誓旦旦地宣称“第一次对抗战史料作最细致、最全面的梳理”。然而宣传网页上关于平型关歼敌数字一为“1000多人”,随后又说“3000多人”。其他抗战知识也是错字连篇,漏洞百出,谬误频频。这些最起码、最基本的常识都被搞错,不禁让人为这部记录片的质量产生怀疑和担心。我打了多次电话,对方才得以纠正。
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大会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在抗战中3500万人伤亡。可以说,对于这一抗战伤亡最权威的数字应该不折不扣地牢记。但是十分可悲可笑的是,就连声名煌煌的吴大专家和赵大学者等许多业内人士也慷慨陈词地说"3500万人死亡",一张嘴就把伤者给"咬死"了,更还有人煽情为“死难4000万同胞”。
台湾抗战记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山河岁月》甚至说“中国的死亡者达到了三千七百万人,而这个数字是整个二战死难者的百分之四十。”文中还出现 “死亡3500万”、“伤亡3000万”两个数字,让人不知所措,难以取舍。
作为受害者,我们会为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杀害30万人而气愤,不等于自己也可以信口开河!权威的宣传阵地和文艺、历史工作者都屡屡犯下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只会造成严重的误导,是对受伤者最大的不敬和侮辱,更是对自己冠冕堂皇身份的亵渎和玷污!
有人说:“中国一方面是字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者,拥有最发达的记忆载体,但另一方面却在丧失对重要历史真相的记忆。可以这样说,‘国家失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传统。” 述而不作, 清谈误国。想牢记而没有牢记,只动口不动手,说的比做的多的中国人还少吗?其实,中国人就爱干这种自己没做,只是严令日本人牢记历史的事。鲁迅、巴金、柏杨都对中国人健忘、麻木、自欺,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揭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