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本是在劳乃宣向卫礼贤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文本解释的基础之上,加上他自己的西学背景而产生的,是卫礼贤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从开始着手学习、研究和翻译它,到最后出版,花费了卫礼贤几十年的心血。1951年在英国和美国出了英译本,荣格专门为此书写了前言。之后又被译成了荷兰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上世纪70年代,英译本在美国成为嬉皮士运动的神书。 1931年卫礼贤去世,不到57岁,可谓英年早逝。
中国著名的新儒家张君劢(1987—1968)在其《世界公民卫礼贤》一文中说:“卫礼贤来到中国时,是一名神学家和传教士,他离开中国时却成为孔子的信徒”。卫礼贤感慨地说,作为传教士他没有给任何一个中国人行过洗礼,自己反倒变成了踏实的孔教徒,这是他本人和教会始料未及的。
在新中国成立前,卫礼贤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就为学术界所肯定,为了纪念他,波恩还成立了卫礼贤翻译研究中心。不过,卫礼贤在对待中国文化方面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由肯定到狂热赞扬,最后甚至发展到几乎是顶礼膜拜。
综观卫礼贤的整个汉学生涯,他从一个新教传教士成为一个儒家信徒,从一个翻译家成为一个著述家,从一个神学家成为一个汉学家,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和“两个世界的使者”,最终完成了他人生的转变,跻身于世界著名学者和汉学家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