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冷,因为寒冷而颤抖,即打哆嗦,也可以叫得瑟,发音不是四声还是一声。
不过据说“得瑟”一词,并非只存在于北方语系,也不是东北方言的专有词汇,在湖南长沙、陕西、广东、山东等部分地区方言也有“得瑟”一说,或念作“得色”(de se)。但是显然使用率和程度不如东北的吉林省德惠市。
得瑟一词最初来源于哪里?
得瑟本意是颤抖。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脑血栓或中风,却总在那里颤抖耸肩,甚至搔首弄姿、倚门卖俏,显然很让人不习惯,甚至肉皮发麻。或许这也是最初产生得瑟指代显摆等行为的原因。比如有些同学们看某人不男不女,总耸肩,就背后指指点点地说:“就不够他得瑟的了,你看他那得瑟样”,等等。
得瑟再有一个演变来源可能是由于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喻人或事物的昂扬勃发的一种风貌。抖擞这个词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在东北发生变化,发音和得瑟类似,词意却从正义词转为中性词或贬义词,都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活学活用,举例如下:
有小子放弃了丰厚且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选择了白手起家自己喜欢着的行当。父母气愤难平,在软硬兼施不得改变后,母亲用手指骂:“穷得瑟吧你,我看你将来怎么过!”
某家的丫头片子,长得贼俊,十里八村无与伦比,却非要嫁给一个穷小子,父母狠心赶她出门,“走吧,走了就别回来,看你们能得瑟到哪里去。”
由此可见,得瑟得好了,叫“抖擞”,得瑟得差了,便会被人赏个“穷”字在先,狠抢一句“穷得瑟”,然后丢个白眼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