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参”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中庸章句》:“为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参矣。”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也可理解为参拜之意。其寓意为赞誉孔子品德与天地并而为参。
“圣集大成”是嘉庆皇帝于嘉庆四年(1799年)御笔题书。语出《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寓意为公布孔子集古代诸圣贤之长于一身。
“圣协时中”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元年(1821年)御笔题书。语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为孔子的学术思想、个人情操,都是能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客观实际的。寓意为尊崇孔圣之道协和万邦,凡事处置得体,恰如其分,以求事业顺畅发展,国泰民安。
“德齐帱载”为咸丰皇帝于咸丰元年(1851年)御笔题书。语出《中庸》:“仲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复帱。”帱,多音字,这里读“道”,复盖的意思,言孔子之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可以纬天经地,无所不包完美无缺。
“圣神天纵”是同治皇帝于同治元年(1862年)御笔题书。语出《孟子·尽天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话之谓圣,圣而不可之谓神。”
“斯文在兹”,是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语出《论语·子罕》:“子谓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之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合?”因此,“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
“中和位育”是清末代皇帝溥仪题书,为孔子在《中庸》的开篇中讲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的万物就发育生长了。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达到“中和”,世间一切事物都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道洽大同”是中华民国六年三月(1917年)黎元洪大总统所书。《易经》解,道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沧桑变迁的房屋规律。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乃秦汉时代儒家学者虚构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公布扬儒学为人间正道之学,谓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
孔庙大成殿内清理杂物时,发现29块清代皇帝给国子监颁发的训示匾额,四周边框为浮雕云龙花纹,阳刻文字秀美清晰,字的表面可见朱红涂色,显示出自皇家,规格极高。
这次在孔庙看到了平常珍藏在库房里的部分匾额在展览,我仔细欣赏了很长时间,镂空的木雕金龙活灵活现,十分逼真。恨不得抱住,我反复徘徊、鉴赏,为我们祖先工匠创造了精彩绝伦的艺术品感到震撼。
这些匾额珍贵无比,体现了清朝统治着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但是由于着眼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些匾额上面所体现的思想到了清末还成为不切实际的成为社会的障碍,因此值得批判。不过从艺术价值上看,做工精湛,辉煌大气,集书法雕刻上色之大成,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珍视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