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13日,笔者发表了一篇博文,即“采访: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的博文。
http://www.baidu.com/s?ie=utf-8&bs=%E6%A0%97%E7%94%B0%E7%A7%80%E5%AD%90%E7%8E%8B%E9%94%A6%E6%80%9D%E9%99%88%E7%A7%80%E5%A7%90&f=8&rsv_bp=1&rsv_spt=3&wd=%E9%87%87%E8%AE%BF%EF%BC%9A%E6%9C%B1%E5%85%83%E7%92%8B%E5%90%8E%E4%BB%A3%E5%9B%A0%E4%BD%95%E6%B5%81%E6%94%BE%E4%B8%9C%E5%8C%97%E5%AE%81%E5%8F%A4%E5%A1%94%E2%80%9D&rsv_n=2&rsv_sug3=1&inputT=2125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在东北生活、江西生活、北京生活的朱氏家族后人纷纷打来电话,询问朱氏家族后代的研究探索发现成果。
特别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宁古塔地方朱议滃的后人,朱德岐老先生,也是研究其家族历史数十年,取得了丰富的、详实的研究成果,并且专门写了一篇回复文章给我们,使我们不仅更加清晰清楚地看到了读到了真实的朱家后裔历史,也纠正了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内以往许多的错误理解和错误看法。朱德岐先生的研究成果是最权威、最接近真实于历史实际的。我们期望朱德岐先生以后会把其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文字、图片等资料发表出来,让各位博友一饱眼福!
下面,是朱德岐先生写给回复两位笔者的亲笔信,一字不差,原文誊抄,以示笔者对朱德岐先生的尊敬之情!以示博主对朱氏家族后裔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学术研究真情!
同王锦思和黄明超先生及其友人商榷——宁古塔朱氏家族来历的是与非
王锦思并黄明超先生:
您好!
我在寻根问祖中发现,宁古塔(今黒龙江省宁安市)朱氏家族备受社会关注。二〇〇〇年以来,相继看到多篇有关朱氏家族的文章和专论。二〇一一年在哈尔滨发現黄先生的《大朱家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一书。今年八月十五日,在网上看到您的友人王先生,发表的《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以下简称《流放宁古塔》)一文。一些社会人士,以新頴的素材、丰富的內容、直扑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如数家珍般的展現宁古塔朱氏家族相親相顾,团结奋進,艰苦创业的大家风范和始祖朱议滃流放宁古塔的记述,令我惊奇,让我感动!对朱氏家族而言,是善举,我感謝各位的深情关注。此间,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文章。我惊奇、感动之余,也发現一些与史实不符的类同“误筆”。外姓人士,探讨另一个家族的历史,何而为之?善也,难能可贵。“探硏”嘛,就是在孰是孰非之中,探幽寻胜,是非并存,錯断、误筆再所难免。如果载入《史志》,孰是孰非,则不可信筆由之。
最近,我打开“网页”,相关《流放宁古塔》的转载,一时间“扑天盖地”。 此前,类同的文作,也有所见。这本是扬我家风,助我善举,謝之不及。但 文中“永丰人”等误筆,有成“不易之论”之势。原本朱氏家族在两部(1924年、1989年)《宁安县志》中就有“云南人” 和“浙中人”之误,如今,又有“永丰人”之嫌,令人百思不解。
著名历史学家謝国禎先生在《清稗类鈔》的序言中提醒:对历史資料“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若不经过检查,后人引用,就难以置信”了。
不能否认,您的善举,“不经过检查,”起到了道听塗説、以讹传讹的效果。
黄先生并王先生:
寻根问祖,其实就是探硏历史。我不是文史工作者,在历史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我只想把“历史”留给宁古塔朱氏后人。历史是什么?是(昨天)以前发生的实亊。“实亊”,要深入实际,不尚空谈。不能扑凤捉影,道听途说。历史更不能借题发挥,信筆由之!
朱氏家族到底是哪里人?
二十余年的探索求证,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始祖是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第十世孙朱议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其父,朱统鋚,鎮国将军。祖父,朱谋垅,建安郡王。祖籍:(江苏)盱眙
王锦思并黄明超先生:
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历史的价值在于民知、民用。这是我寻根问祖,探硏历史的最大感悟。
恕我冒昧,就《全传》和《流放宁古塔》中的几处“误筆”, 提出我的浅見。不塞不流,为流而塞,以正是非。
一、“浙中人”之説
黄先生在《全传》中并沒有正面提及此案,只是在《全传》的封面上首冠“朱三太子后裔” 。虽了然一目,宁古塔(大朱家)朱氏,是“朱三太子后裔”。 却是“误筆”一则。
宁古塔朱氏家族有“云南人” 之说,早有耳闻,载于一九二四年《宁安县志》。时过境迁,不予赘言。
“浙中人”之説,我是二〇〇〇年见到的。《宁安县志》载:宁古塔朱氏“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流放到宁古塔,‘浙中人’”。 早有“云南人” 一说,又有“浙中人”之载,一时间,令我不知所以。
后来,发現《宁古塔满族》一书,书中直言:“朱氏先人原为浙中汉人。因康熙年间发生‘朱三太子案’, 受此案株连的朱姓,携家属被清廷流放宁古塔” 。又臆度:“他们之中有朱氏皇族之后,也有非皇族的朱氏(诬为朱皇室后裔)人也被流放至宁古塔”。 但不见任何历史佐证,怎能取信于人?该书为使宁古塔朱氏与“明王朝” 接轨,断章取义的将朱氏二十个派字(辈分排字)中的“明国” 两派字臆造称:“意味着朱氏家族系明王朝,即朱氏王族的后裔” 。单凭一个“意味着” 一词, 就把宁古塔朱氏家族推進了“明王朝”的大院。又将派字中的“荣毓富嘉厚” 误写为“荣玉(御)富家后”, 并曲解为“即朱氏王族的后裔” 。試问,剩余的派字又该如何解读呢?众所周知,派字的解读是严谨而有规律的。如此断章取义,曲解臆造怎么能证实“朱氏先人原为浙中汉人” 哪?又怎么能与“朱三太子案” 相“牵连” 呢?
既如此,倒不如简言之:因为姓朱,就“意味着系明王朝,即朱氏王族的后裔” ;因为姓朱,又流放在宁古塔,你就“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流放到宁古塔,”,“原为浙中汉人” !
据我所知,史称“朱三太子案”, 自崇禎十七年(1644) 三月十九日,崇禎帝自缢煤山殉国之后,扰壤不息,发生多起。“清兵入关,攻城略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两次“剃发令” ,使清初民族矛盾异常激化,“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惨绝人寰。抗清战 幏缙鹪茰ィ?缁鹑巛薄!爸烊??印?nbsp;成为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使清朝统治者风声鹤唳,饱受惊恐,有如芒刺在背,荒荒不可终日。乃至顺治帝谕:“对故明宗室,无少长尽诛之”(《清史编年》第一卷順治朝三年四月初三日)。“尽诛之”,使“朱三太子”真假难辩。所谓浙中“朱三太子案” (見《清稗类鈔》第三册 狱訟类),仅是其中一例。該案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至九月间,发于山东,审于杭州,断于北京。判语曰:“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一句莫名其妙、不合天理的判语, 使“朱三太子”全家,满门绝命。不存在“朱三太子” 一脉 “流放宁古塔”之说。所谓受“牵连” 者之中,也沒有直言有朱姓者流放宁古塔等地之说。怎么能说,宁古塔朱氏“受‘朱三太子案’牵连” 流放到宁古塔的‘浙中人’” 哪?
据《宁古塔朱氏家谱》和《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全宗号三十一·第一册·第十二卷·九十五至 九十六页)载:宁古塔朱氏始祖朱議滃“于康熙元年因亊流放到宁古塔” 。在浙中“朱三太子案” 案发前四十六年,近半个世纪。且,该案发生時,我始祖朱议滃已病故(康熙四十五年 既1706年)三年了。宁古塔朱氏“浙中人” 一说,实属子虚乌有,无稽之谈。
但,“浙中人”之说载入《宁安县志》,其影响不容小视。在其影响下,有以“浙中人”之名为朱氏论文评说者,也有冠以“朱三太子后裔”为朱氏著书立説者,还有,把康熙十二年的“朱三太子案”与此“朱三太子案”混為一談而论者。一時间被炒得沸沸扬扬,令人不可理喻。受其影响,现今,朱氏宗门却真有自称 “浙中人” 的,还有以“浙中人” 标榜,自立“家谱”的。问其源由:“《书》上这么说的”。更有,以自称 “浙中人” 者和自立的“家谱”反証:“朱氏家族真的是‘浙中人’” 。 一误再误。凡此种种,这一历史的“误筆”, 已成不刊之误,实则是误人非浅。
黄先生:“浙中人”之说,該是“啼笑皆非”呢,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呢?也許您会说:“有《志书》为证” !这只是您的直扑和善良。如果您早知道,两部《县志》各执一词,一说“云南人”,一说“浙中人”時,您又該如何选择呢?
“历史”,有時还真的会“开玩笑”! 但,我以为,这样的“历史”,不该有生命。可它却存在于“历史”之中。“后人引用,就难以置信”了。
“浙中人”之説,误人非浅,苦哉!痛哉!但它,使我领悟了“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教诲的深远意义!
二、“永丰人”之说(祖籍、原籍、籍贯、出生地)
黄先生:您的友人王先生在《流放宁古塔》中称: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出生在永丰”,“原籍永丰”。
祖籍、原籍、籍贯、出生地互相关联,詞典有释。对朱明宗室而言,要從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祖籍和明制去考証确认。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陽,祖籍(江苏)盱眙。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朱氏盱眙始祖 明太祖 元璋”,其祖根在江苏盱眙,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就在盱眙,《 明史》等史志也如是説。据此朱明宗室子孙之祖籍或原籍是盱眙或凤陽均可。
据明制,“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朱明王朝设宗人府,理朱明宗室于一谱——玉牒,其祖籍、原籍、籍贯不能因出生于藩地不同而改变。藩王府亦立宗谱,要与玉牒保持一致。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冠以“盱眙”表明,宁藩宗室之祖籍是江苏盱眙,无可非议。
明太祖朱元璋,为使其江山永固,君临万代,“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施行封藩。把子孙派往藩地就国,世代承袭近三百年。亲王(藩王),单字封藩,以藩屬地域的简称命王,如:秦王、晋王、燕王、宁王等等。不乏有古代国号含意与其中,亦为地域之简称。郡王以复字封王,如:靖江王(太祖长兄元镇之孙,守谦),宁藩宗室有临川王、乐安王、弋阳王、建安王等等。郡王受封后,在藩王府址立郡建府。如:宁藩建安郡,郡王府在江西南昌府高士桥东坛巷。郡王与藩王(亲王)不同,不是说“建安王”,就到“建安” 去称王建郡。所以,其子孙(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无论爵位高低,都居住在藩王府地。我始祖议滃自然是生在南昌,长在南昌。与永丰何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