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沈延滨:地道战显神威(组图)
作者:沈延滨
浏览次数:
2025-07-09 10:41:5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是无敌的力量……”

    “地道战嘿! 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 ……” 影片《地道战》插曲和同名主题歌,呈现出中原人民齐心参战,奋勇杀敌的动人场景。

    银幕上的抗战,讲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为粉碎敌人“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出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地道战》剧照

    九一八事变后,毛主席写下《论持久战》,指导全国科学有效抗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日军吃到苦头,很惧怕。

    从1941年起,日军开始在华北平原构筑封锁沟、封锁墙和堡垒,强行将各居民点隔开,中断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并残酷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使抗日武装无法再依托群众基础发展。

    没有适合游击作战战场,自己创造。冀中平原军民因地制宜,挖地道,打破了日军封锁沟和封锁墙的限制,重新把各个抗日根据地联系起来,合力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2年5月1日,日军出动5万余人,700余辆汽车和大量坦克、飞机,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气势汹汹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要彻底消灭八路军和抗日武装的中枢机关和主力部队,但等到第一队日军进入村庄后,却惊讶发现扑空,日军大惑不解。

网络图片

    一次在北瞳村搜查,日军发现了村内的一个地洞入口,顿时明白了真相。被敌人发现的地洞,是个简易藏身洞,洞内空间不大,里面的人不能正常活动,不能反击,只能消极躲避。凶狠的日军向洞内投掷了瓦斯毒气,封锁了出入口,致使藏在洞里的800多村民和受伤的八路军被日军残忍杀害。

    在斗争实践中,中原军民逐步把孤立的藏身洞,发展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并解决了防水攻、火攻、烟攻、毒攻等难题,在地道中设置了瞭望孔和通气孔,攻防能力大大提升。

    《地道战》影片拍摄地冉庄,就是冀中地道战的一个突出典范。1939 年 7 月 31 日,日军突袭冉庄,将村民驱赶到南大桥三官庙前,刺刀寒光下威逼村民交出抗日干部。片刻,13 名村民当场遇害,11 人致残,11 人被抓走,700 余间民房被烧毁。全村男女老少愤怒表示:“挖地洞,造武器,与日本侵略者决战到底!”

《地道战》剧照

    刚开始挖地洞,村民为的是敌人来了有地方藏,只留一个进出口,俗称“蛤蟆蹲”。后来,吸取教训,逐步将地洞改为双洞口、多洞口,并不断加宽加长,最终形成地道,实现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

    入口的伪装更是民间智慧之光的闪耀: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每一处寻常物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通向生机的秘径。灶台内挪开砖块,牲口槽下移开暗道,表面平静之下,是守护生命的巧妙机关。

    地道内,设有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双重地道、翻眼等。更有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身洞等精妙设施,静待敌人自投罗网。一旦敌人闯入,“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

《地道战》剧照

    敌人吃亏后,如疯兽般深挖街道、凿塌灶台、砸碎水缸,向暴露的地道口疯狂灌水、点火、施放毒气。然而,地道内双层结构的下层与水井巧妙连通,灌入之水反成井中清流;翻眼如肺叶般将烟和毒气隔离、缓缓排出——侵略者凶残的伎俩,在民众的智慧面前,终是徒劳一场。

    地面之上,同样处处杀机,与地下长城互为表里。高房工事雄踞,地雷密布于街巷路口,引线直通地道深处。当敌人闯入村落,地道中的民兵只需牵动引线,地面便轰然爆响,炸得敌人魂飞魄散。村中那棵古槐上高悬的大铁钟,一旦敲响,钟声便是最迅疾的命令:百姓瞬间遁入地下,民兵立刻化身战士严阵以待。这地上地下一体的铜墙铁壁,进可攻,退可守,将冉庄打造成令敌胆寒的堡垒。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冉庄人民依托地道,协同武工队、野战军英勇作战157次,毙伤日伪军2100余名。敌人最终流传开一句绝望的敬畏:“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在一家一户挖的土洞、地窖的基础上,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凭借着巧妙的设计和智慧的布局,建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能打、能藏、能机动转移的既适合于隐蔽,又适合于进攻的地道。有些地区还把发展地道同改造地形和村落结合起来,构成房顶、地面、地道三层交叉火网,形成立体作战阵地,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有效防御和对敌突然袭击,给日军造成最致命威胁,使其丧失了作战主动权。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领导军民勇敢面对,依托四通八达的地道网,以村落为棋盘,以地道战、地雷战为棋子,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270余次交锋,终歼敌逾万,粉碎了日寇妄图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的迷梦。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陶蕊香: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峥嵘岁月——井冈山大学“红医薪火·畲乡健康行”红色走读团东固革命博物馆之旅(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地道战显神威(组图)
·情牵正定 心系高平——习近平正定高平地道战调研侧记
·1943年,日军4万人到冀中抢粮,逃回去两万多。为什么汉奸对地道战深恶痛绝?(组
·中红网-王太行:1943年,日军4万人到冀中抢粮,逃回去两万多。为什么汉奸对地道
·抗日民族英雄地道战之父王耀南将军(组图)
·王太行:抗日民族英雄地道战之父王耀南将军(组图)
·特稿:抗日民族英雄地道战之父王耀南将军(组图)
·冉庄地道战遗址
·张森林:地道战中显身手
·常魁星、郝淑伟:参观地道战遗址 深化学党史教育(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沈延滨:地道战显神威(组图)
特稿:地道战显神威(组图)
红色头条:抗战将领后代代表出席纪念全民族
红色头条-周秉宜:回光山县忆伯母邓颖超(组
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共鸣——刀郎临沂演
红色诗词-秦关汉雪:千年 无文无历 无印无信
河北唐山大里街道商会2025年度第二次全体会
红色联播-师蓉、谢良明:建行内蒙古分行、陕
雷锋精神书画展览馆简介
河北衡水:“庆七一,学榜样”全国道德模范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