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日,当西北风沙遇上沂蒙山水,刀郎临沂演唱会燃爆夏夜!7月5日至6日,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2025巡回演唱会在临沂奥体公园体育馆震撼开唱。舞台上,全息光影逼真还原大青山突围的硝烟与孟良崮战役的壮烈,让观众瞬间穿越时空。当《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响起,刀郎将西北胡杨的苍凉与沂蒙山水的灵秀完美融合,现场数万观众齐声合唱,声浪掀翻夜幕。更令人叫绝的是,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与沂蒙鼓乐的混搭,粗犷舞步与豪迈号子碰撞出别样火花,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生。

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在讲话中指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人民性’成为了中国文艺的关键词,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人民始终是文艺创作的力量之源、落脚所在,始终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舞台上占有中心位置。
临沂作为革命老区,素有"山东小延安"之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山东省委、八路军115师师部所在地,涌现出"沂蒙六姐妹"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诞生于1940年的《沂蒙山小调》,正是这片红色土地上生长出的艺术瑰宝。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文章指出:"沂蒙精神最核心的内涵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种精神通过《沂蒙山小调》等文艺作品代代相传。"当刀郎选择在临沂演唱这首经典红歌时,他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八十余年的精神对话——流行音乐人用当代艺术表达向革命传统致敬。
刀郎的音乐生涯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微缩史。从2004年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举成名,到后来《冲动的惩罚》《谢谢你》等歌曲的广泛传唱,刀郎用他独特的"西域风情+底层叙事"的音乐风格,赢得了数亿听众的喜爱。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看似商业化的歌手一直保持着对红色文化的深厚情感。据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披露,刀郎曾多次表示:"我父亲是老党员,我从小听着红歌长大,这些旋律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在临沂演唱会上,刀郎对《沂蒙山小调》的演绎既保留了原作的革命激情,又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艺术体验。
这场演唱会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反映的是当代中国社会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需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文章指出:"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被‘再次唱红’,是因为它们承载的价值观念——奉献、奋斗、团结、爱国——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刀郎的临沂演唱会证明,当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当代艺术家创造性的表达,完全能够引发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演唱会后,社交媒体上一位"00后"观众的留言颇具代表性:"原来红歌可以这么好听!《沂蒙山小调》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爷爷奶奶那代人的精神世界。"
刀郎现象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表明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而非固守形式。其次,商业演出完全可以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平衡点。最重要的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像刀郎这样的"跨界使者"——他们既了解传统的价值,又掌握当代的表达。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特别强调:"让红色基因融入流行文化血脉,是实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刀郎在临沂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临沂演唱会现场传出的歌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当五万人齐声合唱《沂蒙山小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成功的商业演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这种自信来源于对革命传统的珍视,也来源于对创新表达的包容。刀郎用他的音乐实践告诉我们:红色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随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将传统精神与现代表达完美结合的文化创新,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正如青岛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文章所言:"当红歌被‘再次唱红’时,唱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民族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这一场演唱会不仅是视听盛宴,更是文化基因的交融。刀郎的音乐扎根土地,与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内涵深度契合。当《西海情歌》的旋律响起,万人手机灯光汇成星河,刀郎哽咽道:“临沂的夜,比西北的月光更滚烫。” 这场跨越20年的重逢,临沂用音乐向世界宣告:老区不老,风华正茂!红色文化,风华正茂!
当沙哑的嗓音唤醒沉睡的经典,刀郎临沂演唱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狂欢,更是一次文化的破圈。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潮流共生,临沂用真诚与热爱,书写了音乐与城市双向奔赴的佳话。这场夏夜之约,注定成为镌刻在千万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
文章结尾,来谈谈红色歌曲的创作。笔者写过很多红色歌曲,认为红色歌曲的创作需结合历史背景、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通常以革命历史、英雄事迹或爱国情怀为主题,通过音乐传递信念与力量。常用自然意象,如红梅隐喻民族气节,如“青松傲雪立云巅”体现坚韧品格;也可以用情感递进,从物产礼赞到青春献誓,逐步升华至家国情怀,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从生产场景过渡到民族复兴愿景;大家也可以用口语化表达:借鉴民间音乐元素,如山歌风格,使旋律贴近群众,增强传唱性。红色文化焕发新生,红色歌曲继承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