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歌舞>>正文
特稿:抗战十四年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周立军
浏览次数:
2025-04-15 11:34:4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从一九三一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十四年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残暴地践踏着中国人民的尊严和灵魂,将中国人民带入到了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农村,在城市,在江湖,在高山,在森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数以万计的抗战歌曲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纷纷唱响,它们如投枪,如匕首,如炸弹,似号角,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慷慨赴死,同时,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说;一首抗战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 那么,在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战斗中,一曲“动听”的音乐所起的作用往往不亚于一枚威力无比的重磅炸弹。

    纵观我国抗战十四年间创作的抗战歌曲,不可不谓“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流传之广,数量之多,”而且,它的每一首歌都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不仅有着故事和背景,还都经过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

    一、《义勇军进行曲》

    在所有抗战歌曲中,《义勇军进行曲》是灵魂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首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从作词到谱曲都命运多舛。

    首先,歌词作者田汉是在狱中的一张烟盒锡纸上完成歌词创作的,而带着要创作出“中国的《马赛曲》”夙愿的天才音乐家聂耳则是在日本完成曲谱终稿的,不过,这却是他生命中的“绝唱”。

    歌曲在一九三五年五月十六日的《电通画报》上发表后,便像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并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的唱片,国母宋庆龄先生亲自撰写了序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不仅享誉世界,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还成为了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被广泛演奏。

    1980年,这首表现中华民族刚强性格,展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之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二、《松花江上》

    这首饱含血泪的抗战歌曲,诞生于一九三六年,它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一代英才张寒晖的扛鼎之作。

    作者张寒晖,中国共产党员,一九三五年九月,在西安省立二中担任国文教员。在此期间,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这种居无定所、流浪徘徊的生活,使张寒晖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此时,又恰逢在东北军中做地下工作的同乡给他送来东北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而出版的《东望》专刊,他夜不能寐,一气呵成,以一个失去亲人的北方女人在坟头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了催人泪下的《松花江上》,此歌一经传唱,便深入人心,尤其声泪俱下的哭述,蕴藏着要求起来抗战的博大力量。

    这首歌不仅在东北军和东北百姓中引发共鸣,更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动容,那凝聚着血泪的旋律强烈地感染和震撼着无数华夏儿女,因为竟相传唱,以至于这首歌不由自主地成为了爱国的中国人相互沟通的桥梁。一九三七年,周恩来在《现阶级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写到;“一支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而且,时至今日,这首歌依然唱响在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人民的呼声,是一首不朽的战斗悲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三、《救亡进行曲》

    这是一首被称之为《义勇军进行曲》姊妹篇的抗战歌曲。

    一九三五年,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十分高涨。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联合抗日的“八一宣言”,号召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收复失地,共同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时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干事会宣传部长的共产党员周钢鸣为广大民众迫切要求抗日救亡的热情所激动、所鼓舞,心中热血沸腾、、、、、、

    歌词写成后,还在上海一家帽店当店员的音乐家孙慎担任了谱曲的工作,歌曲经过著名的音乐家吕骥的修正,发表在《生活知识》杂志上,至此之后,《救亡进行曲》就成了时代的呼声,战斗的号角,感召着千百万炎黄子孙慷慨悲歌奔战场,舍身不恤求解放,给全国的抗日军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尤其在不久之后的北平“一二、九”青年抗日运动中,学生们就高唱这首《救亡进行曲》同敌人面对面斗争,从而震撼全国。

    工农兵学商,
    一起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
    走上民主解放的战场!

    四、《救国军歌》

    这是一首被誉为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的抗战歌曲。

    一九三五年的上海,曾在东北参加过抗日游击队的陈凝秋,因对那段艰难的抗战生活刻骨铭心和深厚情感,便萌发了写一首抗日军歌的创作心愿,因为有着真切的生活经历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更受启发于当时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这首后来风靡全国的《救亡军歌》的歌词就在一个黄昏的街头散步中孕育成熟了。

    然而,更为称奇的是,这首被誉为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的《救国军歌》,也是历史上谱曲最快的歌。超天才的音乐大师冼星海在饭桌上,仅用5分钟就在一个废弃的烟盒纸上完成了此歌的谱曲。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不伤老百姓,
    不打自己人!
    我们是铁的队伍,
    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

    五、《五月的鲜花》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堕泪曲”。

    一九三五年,日寇制造了危及中华民族命运的华北事变。八月,年仅22岁的诗人、作家,共产党员光未然{张光年}创作了独幕剧《阿细姑娘》,《五月的鲜花》是其序曲。

    这首小诗在刊物上发表时是没有曲谱的。1937年,在一次万人聚会上,著名的音乐大师冼星海为大家一句一句地教唱,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曲调与情感深邃,意境深远的歌词完美结合,产生了极其悲壮、感人的音乐效果,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情绪激动,将大伙的爱国热情推向了高潮。其实,这时候,诗作者光未然就坐在台下,但是,这首歌究竟是谁谱曲的呢?光未然却不得而知。

    时间回到1935年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眼看着爱国学生一次次冲破军警的重重封锁,被打伤、刺伤,却依然前赴后继时,时任北平26中数学教师的阎述诗被深深感动了,恰好,这时有一名学生将光未然的歌词《五月的鲜花》交到了他的手中,这名优秀的音乐家、一代名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创作,到傍晚的时候,这首歌就已在校园里传唱开来,并很快唱遍了北平。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由于这首歌,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大师冼星海相识,从而开始了他们之间传诸史册的音乐合作,他们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座里程碑。然而,有惊喜就有遗憾,《五月的鲜花》的词曲作者,尽管彼此十分倾慕,但却无缘相见,直到一九六三年阎述诗去世,光未然才知道,其实他们的住处只相距一条胡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

    六、《打回老家去》

    这是一首被誉为“中华民族血荐轩辕的不屈呐喊”的抗日救亡歌曲。“历史上的今天”记载,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六日,歌曲《打回老家去》唱遍全国。

    这首歌的歌词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打回老家去”的吼声为引领,全词简洁明朗、铿锵有力,气势豪迈,表现出强烈的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誓死收复失地的钢铁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抗日决心,曲作者是著名的《渔光曲》、《月光曲》的作者、音乐天才任光,尽管此歌是以“前发”的笔名谱曲的,但因为歌中鲜明地发出了“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发自中华儿女心田深处的吼声,任光受到了日本人的一路追杀,最后被迫流亡海外。

    打回老家去!
    打回老家去!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地方是我们的!
    他杀死我们同胞,
    他强占我们土地,
    东北同胞快起来!
    我们不做亡国奴隶。
    打回老家去!
    、、、、、、

    七、《大刀进行曲》

    应该说,无论是朗朗上口还是情感表达,《大刀进行曲》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我国音乐运动中群众歌曲创作的典范。

    这首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和爱国豪情的时代战歌,原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为在“七七”事变中英勇抗击日寇的29军“大刀队”而作,该歌一经传唱,便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为“时代的怒吼”,为此,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唱着这首歌走向抗日前线,甚至在上海沦陷之时,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面对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也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冲上前去;在炮火连天的台儿庄血战中,也不时有《大刀进行曲》的歌声唱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空、、、、、、

    这首伴随着抗日战争一路走来的优秀抗战歌曲,以其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因而奠定了它抗日战歌特有的英勇无畏的品格,并与卢沟桥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重要标志。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它消灭!{喊;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喊;杀}

    八、《长城谣》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它是一座丰碑,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心中伟大的丰碑。

    潘孑农,著名话剧编剧、导演,刘雪庵,二十世纪中国音坛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一九三七年,他们合作为电影《关山万里》写主题歌《长城谣》,歌词通俗易记,感情真挚,乐曲苍凉悲壮,平易近人,后来,电影因“八一三”淞沪抗战而停拍,但《长城谣》却迅速风靡全国,成为那个时代最让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
    骨肉分离父母丧。
    、、、、、、、

    九、《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这是一首至今唱起来仍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经典歌曲,有人将其称之为“凝聚抗日力量的慷慨号令。”1989年1月9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歌。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即将奔赴抗日前线,为激励抗打学员肩负起救国的使命,毛泽东同志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凯丰为抗大创作一首新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凯丰不辱使命,很快创作出了歌词,并由中宣部的朱光交由时任抗大音乐系负责人的吕骥。吕骥时年27岁,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对于音乐的创作,他后来回忆说;“词写得很精美,内容很精深,立足点很高,看得很远,具有鲜明的形象;文字很精炼,形式也很完整,很符合谱曲的要求”,由于心中有情,吕骥的谱曲有如神助,灵感似泉涌,11月10日,仅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谱曲任务。时任抗大副校长的罗瑞卿说:“我听过不少校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首歌。”正如后来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所说:“歌曲有着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歌曲一经问世,很快就成为了鼓舞延安和各个根据地充满革命朝气的战斗的号角,成为凝聚全中国各地进步青年追求光明、奔向光明的召唤。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拜,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十、《黄河大合唱》

    这是一部我国抗日战争中艺术成就最高、历史影响最大、声名最为显赫的大型声乐作品,也是专业性、战斗性、民族性、群众性相结合的最高艺术成就。

    一九三八年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到达延安,应邀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师、主任,由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此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挺身民族斗争的潮头,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此时,恰逢著名诗人光未然在延安的除夕晚会上朗诵他的长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光未然立即把它写成歌词。其实,正是黄河震撼了光未然,而光未然的诗句又深深打动了冼星海,使他潜伏的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病床上的冼星海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便创作出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不朽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唱》;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

    作品诞生后,于一九三九年四月十三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获得成功。五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聆听了演出,连说三声“好!好!好!”,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这部被唱诵了近80年的音乐至今仍然被越来越多的人在唱诵,这,就是伟大!这,就是不朽!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舞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十一、《延安颂》

    这是一首影响了无数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优秀抗战歌曲,堪称我国现代歌曲中的第一首颂歌。一九三八年,鲁艺戏剧系的女诗人、年仅20岁的莫耶{陈淑媛}满怀激情,用心声写出了歌唱延安的《歌颂延安》,歌词交到后来的“军歌之父”,时为鲁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的郑律成手中,歌曲谱成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首肯,并将歌名更改为《延安颂》。

    自此,这首壮丽的颂歌,由于抒情性和战斗性的完美结合,不仅迅速唱响祖国大地,并且成为了延安精神的象征。

    郑律成后来回忆说:“我没有想到它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了前方,从前方飞到国统区,直到东南亚。”由于《延安颂》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情感,为此,很多革命者唱着这支歌,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奔向延安,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

    可以说,《延安颂》给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

    十二、《到敌人后方去》

    一九三八年,日寇的铁蹄肆意毁我家园,占我河山,在此大敌当前之际,好男儿理应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与敌人正面厮杀,而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敌人后方去呢?这首歌曲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呢?

    姚智清在《到敌人后方去产生的背景》一文总结道:

    1、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
    2、同年十二月,首都南京沦陷,日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此后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松沪、太原、徐州、武汉对日会战,虽然最终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粉碎了日寇速战速胜的图谋,但却丢失了大片的土地、村庄和城市。
    、、、、、、

    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撰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针对抗日战争,提出了“要到敌人后方去,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军事思想。

    一九三八年九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给所属第三厅演出队的全体人员作了一场关于形式与任务的报告,其中心就是毛泽东的“到敌人后方去,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军事指导思想。

    词作者赵启海深受启发,也深受鼓舞,满怀深情地创作出了简洁有力、激昂振奋,充满战斗力,号召民众团结一心抗战的歌词《到敌人后方去》,歌词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上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乐曲后,便像插上了翅膀,很快从武汉流传到全国各地,并深入到了敌后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

    其实,这时候的赵启海还只是一个仅有24岁的流亡大学生,但巨大的爱国热情却使他与大师冼星海一起创作出了一枚投向日本军国主义的威力无比的音乐炸弹。

    到敌人后方去,
    把强盗赶出境。
    不怕雨,不怕风;
    抄后路,出奇兵;
    今天攻下一个村,
    明天夺回来一座城;
    叫强盗顾西不顾东,
    叫强盗军力不集中。
    、、、、、、

    十三、《在太行山上》

    这是一首使人闻之便肃然起敬的抗战歌曲,它创作于一九三八年六月。

    一九三七年底,著名词作家、共产党员桂涛声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总动员委员会”,并担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被太行山雄伟壮美的景色和踊跃参军打鬼子的火热场面所感动,为了增强抗日救国宣传的积极性,桂涛声充满激情地创作了极富鼓动性、战斗性的歌词。

    而当时正在武汉军委会第三厅任音乐科主任的冼星海受桂涛声的邀请,为其歌词谱曲,被称之为音乐创作灵感快手的冼星海,用一夜的时间为《太行山上》谱好了曲,之后,这首抗日名曲迅速传唱起来,以至于家喻户晓。

    尤其敬爱的朱总司令,还亲自抄录《太行山上》在笔记本上。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写道:“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都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

    十四、《八路军进行曲》

    《八路军进行曲》的创作,受启示于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它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其中一首,它以号角式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高昂激越的旋律、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了人民军队雄壮豪迈的威武,具有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和力量,并最终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诞生于一九三九年的延安抗大,当时,在晋绥前线、在敌后游击队、在抗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抗日的豪情热烈激荡,而这一切都给了时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教育干事的著名诗人公木{原名张松如}和时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音乐指导的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创作的灵感。为此,公木后来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自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歌词经“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原国家副主席王震语}”的朝鲜族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谱曲后,迅速在延安、在全军掀起歌唱此歌的高潮。

    当代歌唱家克里木说:“我一唱起《八路军进行曲》,就有一种被鼓舞向前进的感觉!人民在鼓舞着我,我的背后有爹娘,后面有乡亲、有人民,浑身充满力量!,”

    1941年8月,《八路军大合唱》荣获由毛泽东、周恩来捐助的“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颁布的《音乐类甲等奖》。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善战的键儿,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坚决抵抗,
    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
    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

    十五、《新四军军歌》

    在优秀的中国抗战歌曲中,《新四军军歌》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

    该歌曲的原词作者是“诗人元帅”、时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兼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其背景是因为新四军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需要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来鼓舞士气,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陈毅创作出初稿后,经新四军军政高级领导集体修改,由陈毅再次执笔定稿。

    时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长的知名音乐家何士德担纲作曲,几经修改,最终威武雄伟,能体现我军勇往直前的气魄,且适合行军作战,又鼓舞人心,充满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新四军军歌》创作了出来,这首在炮火和硝烟中诞生的军歌,一经问世,就在全军中掀起了唱“军歌”的热潮,并鼓舞着战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

    十六、《歌唱二小放牛郎》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个英雄梦。《歌唱二小放牛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首深深扎根中国人记忆深处里的抗战童谣,源自于词作家方冰、作曲家李劫夫的真实抗战生活,英雄王二小的形象是千千万万个抗日小英雄凝聚而成的少年英雄的化身,他是平山县的闫福华,也是涞源县的王禾,更是顺平县的王璞,这些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自觉肩负起了中华民族不堪外辱的大旗,舍生取义,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觉醒的种子、、、、、、、

    1995年,词作家方冰在《新文化史料》上撰文,介绍说:“这首歌是在中共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最为艰难的“五一”反扫荡的情况下创作而成的。”当时方冰是用一根麻杆缠上一个钢笔尖,然后蘸着红药水,用不到两个小时写出的歌词,“红色音乐家”李劫夫紧接着也写好了曲谱,之后,这首歌便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军杰出的新民歌,而且至今仍是中小学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邹小燕: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原创音乐剧《英明的雪儿》片段展演成功举办(组图)
·下一篇:无
·中红网-郑斯维:全国“刘巧儿评剧社”集体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组图)
·文艺评论家布朋振论中国煤矿文工团歌唱家张帆老师的演唱艺术(组图)
·大洋湾音乐节成功密码(组图)
·中红网-马金木、苏浩然、马艳丽:河南义马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奏出新时
·特稿:红安红色歌词两首(歌词)
·中红网-竹枝强:感党恩听党话唱红歌(组图)
·庆祝五一,献歌一曲《北方的红星》
·文世龙——中英文演唱陕北民歌第一人
·李建设、蒋苏宁:一场别开生面的党课音乐会(组图)
·李崎:四川旅游学院成功举办“人民就是江山”红色主题情景音乐会(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抗战十四年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周立军:抗战十四年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特稿:抗战十四年那些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
董苠宗、张艳:东海县开展宗教界“三爱”“
特稿:东海县开展宗教界“三爱”“五史”主
特稿:特殊长征颂之五 统战联系点水田寨
倪佳:湖北省质量协会党支部举行祭英烈、悟
特稿:湖北省质量协会党支部举行祭英烈、悟
生死铁原
红色头条:红色书籍鉴赏——《中国共产党红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