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良师益友张锋先生及其著作
来源:作家网
作者:娄炳成、汪忖芝
浏览次数:
2025-05-22 10:58:5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今年5月10日是张锋先生的80华诞。41年前的1984年8月,时任中共甘肃省庆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锋先生,积极响应开发建设贫困地区陇南的号召,怀着做一名焦裕禄式的人民好公仆的理想,从条件较好的革命老区庆阳自愿来到陇南山区,担任成县县委常务副书记,后又调任陇南地区文化处处长,遂与其部下娄炳成(发言人之一)结下深厚友谊至今。33年前,时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办公室主任的张锋先生,因采访宣传农民女作家汪忖芝(发言人之二),并与其建立师生之谊至今。因此,张锋先生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

    值此张锋先生80大寿之际,借这次难得的座谈会的机遇,我二人谨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介绍一下张锋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谢子长》《南梁烽火》《西北星火》等著作。

    80年前,张锋先生出生在革命老区甘肃庆阳西峰镇南郊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父是晚清秀才,是为耕读之家。因而,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教育,酷爱读书。他7岁开始放羊,抽空便偷偷趴在学校的崖坎上学习认字,识的字比在校学生还多。9岁时被老师发现后,就对他母亲说:“你这娃是个学习的好料,让他上学吧!”就这样,他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一直是全校有名的三好学生。上中学后,依然表现突出,品学兼优,先后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副书记等职,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让同学们诵读;初三时,全校作文比赛,他的《学校一日》获得第一名。他上高一时,就通读了16卷本的《鲁迅全集》,上高二时又通读了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并写下了读书笔记,被共青团庆阳地委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受到表彰奖励。

    参加工作以后,张锋先生除了仅有的几年担任党政领导职务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着新闻宣传工作。1992年初调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供稿中心主任,直到2006年在新闻信息中心总编辑任上退休。他于1981年建党60周年时曾被中共庆阳地委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尤其是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期间,被分社和总社评为供稿工作先进个人“九连冠”,并获得新华社“万户工程”先进个人奖励。西北革命领袖刘志丹的女婿、原陕西日报总编辑张光同志为张锋先生题字“清风正气”“厚积薄发”,可谓张锋先生一生追求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张锋先生生长在革命老区庆阳,从小就听说了许多关于刘志丹、谢子长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的光辉事迹,激发了他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写作愿望。张锋先生在受邀帮助1925年同刘志丹、谢子长同年入党的陕北老红军、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雷恩均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谢子长完全不是他曾经读到过的某小说写的刘志丹的“冤家对头”,而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和老大哥。于是耗时18年,撰写了红色传记文学《谢子长》一书。

    张锋先生在《谢子长》一书的后记中写道:“鲜艳的五星红旗上没有我的鲜血,但是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先烈的英雄业绩写出来。”抱着这个想法,他在20世纪70年代当记者的时候,就刻意采访收集西北革命史料,从1978年开始,花费8年时间,写就了20多万字的《谢子长》一书,先后于1993年、2005年、2015年、2025年分别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和中国文化出版社4次出版发行2万余册。

    由于《谢子长》一书是在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搜集获得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因此一面世就得到了许多革命老前辈的首肯。正如马文瑞同志在给该书再版所写的序里说的那样:“看过的老同志都觉得史料翔实、文笔流畅,真实地再现了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肖甡在他的新作《锋芒初露——中共早期军事活动纪实》一书中,采用了张锋先生《谢子长》中提供的部分史料,并给张锋先生致信中肯定地说:“您的大作是在做了大量研究而写就的,真实性可靠性都很高,是我了解西北党史革命史的主要参考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战地记者、现离休在京居住的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92岁的马谦卿老人,也于2021年11月8日从北京打来电话,让转告张锋同志:“《谢子长》一书连读两遍,拜读恨晚。我多年在陕甘边区工作,所听甚多,时常迷茫,读此书倍感亲切而珍贵!帮我了解了许多,有如拨云见日,深受启发。我很敬佩作者采访的勇气,写作的刻苦,所下的功夫。我还将拜读学习。特向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2022年,马老读到了张锋先生出版发表的新作《西北星火》,又打来电话说:“《西北星火》写得好,为西北党史立了功!”

    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同志在为张锋先生的新作《西北星火》所写的跋中说:“张锋同志当过多年记者,后又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文笔流畅,构思清秀,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在西北党史研究中,他的文章风格越发朴实真挚而大众化。”

    他的著作《民族英雄谢子长》一书出版后,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常文昌教授和其研究生张焕霞在《甘肃日报》撰文评论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民族英雄谢子长》是一部真实再现陕甘革命英雄谢子长光辉一生的传记作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传记体的通俗读物,既体现了传记的文体特点,又充溢着作者简洁而质朴的独到风格。”“作品最让人瞩目的是他流畅的文笔和质朴的文风。作者写作时坚持实而无华的立场,力求写得简明、易懂。质朴是一种淳美,恰如上等好酒,乍喝不见浓烈,饮后方觉唇齿留香。这部传记文学读来浅易平和,心底深处却被它的质朴与力度深深触动。”“这也正如曲子贞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什么花里胡哨的辞藻,也发现不了让作者去代替人物思想的痕迹。张锋同志时时注意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历史上的事实说话。按子长同志的历史老老实实地介绍子长同志的一生,顺畅自然。它虽然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但你只要耐心读下去,却是越嚼越有味!”“同样在《西北星火》这部书里,你看不到花里胡哨的辞藻,他只是用平实的文字,真实地再现历史事实。平实中见深度,是张锋同志作品中的一个特色。”

    张锋先生于1981年担任庆阳地委报道组组长时,就应甘肃人民出版社之托,组织全区各报道组、县志办人员和知情的老干部采访撰写陇东革命斗争纪实,1983年以中共庆阳地委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南梁曙光》一书,2021年,他又在该书的基础上拾遗补漏、充实内容,主编了《南梁烽火》一书,由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会审核编印出了样本。

    多年来,张锋先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从事西北革命史的研究,2006年退休以后,这项爱好习惯又成了他的专业专长。他被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聘为“谢子长研究委员会”特邀专家。2022年8月,他正式出版了50余万字的《西北星火》;2023年出版了他晚年撰写的30余万字的有关西北革命史相关内容的文集《夕阳红霞》;2025年出版内容更为丰富翔实的《西北红星——谢子长将军传》。2023年4月,张锋先生撰写的《谢子长》《民族英雄谢子长》《西北红星》《西北星火》《南梁烽火》5部书稿被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永久保存。

    张锋先生的这些著作,以及著作里的诸多论文、专题研究、大量史料、采访札记、专家评论、随笔实录、当事人回忆录和书信等,无不是宝贵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第一手史料文献,无不是珍稀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翔实记录真实写照,无不是神奇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悲歌壮曲灿烂音符,使之成为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中共百年党史的优秀读本。它将与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一道,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张锋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还是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迄今为止,张锋先生已经出版了8部著作,纯由手工写就,批阅数十载,增删千百回,工作量惊人,付出的心血巨大,使得他著述颇丰,稿能等身。张锋先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有幸与他结下深厚友谊,亲身感受了他治学严谨、写作刻苦、气质儒雅、学者风范、胸怀坦荡、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爱护扶携晚辈等优良品格。几十年来,张锋先生亦政亦文,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不仅体现在他的做官做人上,也体现在他的为文写作上,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个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作家,必定会写出体现真善美的著作来——张锋先生的为人为文是典型的范例,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郭海鹏:赵朴初与十世班禅专题展观后感(组图)
·下一篇:无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领导到大悟调研(组图)
·“大河奔流·红色血脉——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展”青岛高校巡展启动仪式举行
·蔡德春:追寻革命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赴山西参观学习(组
·特稿:追寻革命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赴山西参观学习(组图
·熊立功:湖北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赴河南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赴河南参观学习(组图)
·万晖五金党政工潮州行:以红色文化为笔,绘就团队奋进新画卷(组图)
·中红网-曹增平、蒋才姣:灌阳县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召开《红色文化》刊物工作推进会(图)
·黄黎民一行赴甘肃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纪念地(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良师益友张锋先
八路军都在收谷子,日寇两个师团3万人要抓一
21世纪英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李殿仁:乙巳年端午节有寄
远航:印巴隔空交火,世界战评炸锅!(组图
林之辛:晚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孔?
红色头条:习近平总书记与“茶”的故事(组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成立“红医文化传承研
瞻仰抗战英烈 守护红色记忆——黄黎民一行瞻
《玉兰精神》减缩本之一(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