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群众艺术馆主编的《赤壁》2018年第2期的《准备战斗》生动而又悲壮地书写了一位小名叫“五驴子”,姓名为高五雷的志愿军战士的传奇经历,他和战友们都是永远的战士。作者很成功地用文字用心血为他们塑造了一座伟岸的塑像。读后使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崇敬无比。不由得生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越感慨和无比激动的真挚赞叹。
首先,小说用有趣和典型的细节为永远的战士塑像。特别精彩的是,小说开篇就用特写镜头推出一个典型细节,七十八岁的高五雷老人因中风昏迷卧床三天,在大家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他老伴在他耳边大声喊了一句:准备战斗。他一下子竟坐了起来。一个永远的战士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就在读者面前矗立起来!然而从他的一生经历来看,他是从常人一步步走过来的。小说接着倒叙了他传奇般的人生故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是一首好诗”一样,“五驴子”出生时是一个很平常的婴儿,小时胆小怕事,甚至到十四岁时夜里还不敢出门屙尿。这样的胆小与战场上的“孤胆英雄”相距甚远,判若两人。为什么他小时竟如此胆小呢?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他刚出生时原本地主的家境已经破落,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两个哥哥去当了红军,两个姐姐出嫁,母亲怕他四处乱跑走失,就时常对他讲鬼怪故事进行“她认为的最有效的恐吓教育”,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胆小的个性。这也如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的那样:“那些在禀赋上最优秀的灵魂,如果受到的是劣的教育,它们就会变得出格地恶劣”。小说很真实地述说了五驴子胆小个性形成的历史原因。一个男人特别是一个战士如此胆小的话,那他的性格与行动是很矛盾的,是要出事的。恰恰不然,他因此得到了好处又吃了不少的苦,可谓成也胆小,败也胆小。一九四九年初他被保长王大麻子抓壮丁送到国民党军的白团长那里,王保长没想到白团长甩了他两耳光,说五驴子是胆小鬼,“一听枪响就尿裤子”,很快放了回来。小说开开头部分就用悬念写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插曲。可是白团长怎么知道他是一个胆小鬼呢?原来前两年他母亲怕他抓走,就送他到安徽亲戚家躲难,谁知一到那里没有几天就被抓了壮丁,给那个白团长当勤务兵。副官白晓星怕他跑了就让他和伙夫卢叔在一起睡。五驴子因胆小夜里小解不敢出门,就将小便拉在酒坛里。不久白团长宴请老乡同僚,喝酒时感到味道不对,卢叔巧妙打圆场让他躲过一劫。随后他跟白团长到师部开会,夜里他起夜不敢出屋就将小便拉在团长的马靴里。这可闯了大祸,他要枪毙五驴子。卢叔和白副官苦苦求情才免五驴子一死。他被赶回家。可以说是因这个胆小的个性因祸得福。这个细节虽说对描写他的性格不太光彩,但很真实地叙说了他成长的过程,因而显得即风趣又可信,即逼真又搞笑。同时也为五驴子后来的性格锤炼和升华作了铺垫,读者看到了一个永远的战士不断成长的历史轨迹。
其次,小说用生动、逼真的情节为永远的战士塑像。一九四九年五月,五驴子的家乡解放了,村子成了解放军的扎营地。两次被抓壮丁的他再也不怕兵了,而且也变得大胆起来,他几次到军营去玩,很喜欢和战士们接触,感到他们很亲切。第二年秋天村里很多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他因年龄不到十八岁没有批准。次年他当红军的大哥回县里当县委书记,到村里看望军烈属,与武装部长协调这事,他才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叫“高五雷”的志愿军战士。从此在战场上尽显英雄本色。小说用许多绘声绘色的情节写了他刻苦训练和机智擒敌的场面。他由于先前特殊的经历和军事训练基础,在部队一个多月就成了“神枪手”和“神炮手”,还接受了战前动员教育。巧合的是,原来的副官白晓星,卢叔和叫“刀头”的班长都成了志愿军战士。白晓星当教员给高五雷和战士们讲课,诉说敌人的暴行激起了大家的仇恨,他要大家全力以赴做好战斗准备,为祖国和朝鲜人民讨回血债,这个战前动员情节书写了高五雷和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战斗热情和意志的决心,懂得了是为保卫祖国而战,为保卫世界和平的正义而战。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们看到正义本身是灵魂本身最美好、最可贵的事物,而灵魂应该做正义的事。”高五雷自此成为了有高度阶级觉悟和国际主义情怀的革命战士,为捍卫正义“准备战斗”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他还接受了向敌人喊话的英语培训,在他英勇、血性的个性中增添了文化和智慧的成分,为他后来在战场上抓俘虏提供了必要条件。他被分在尖刀班,第一次战斗很紧张,似乎听到一个声音:“五驴子,你个胆小鬼!”但枪声响起时,他“心口竟然平静下来”。阵地上火光一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他一口气打光了子弹,在他和战友们的有力打击下,“联合国军”包头鼠窜。这里有个情节凸显了“刀头”白翰林的孤勇和大无畏杀敌的感人情景,为了节省子弹,他跳出堑壕与敌人拼刺刀,只见他在敌群中左冲右突,一连挑翻几个敌人,还将一个敌人连刺数刀。可是指导员说他杀敌最多,立功最大,犯错误也最严重,因为使其他战友受了伤。他诚恳表示接受表扬也接受批评。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宽广情怀。接下来的战斗,高五雷一连换了三次弹夹,摁倒了冲到跟前的几个敌人。他又与敌人拼刺刀。“刀头”与一个敌人扭打被压在下面,他就用手榴弹锤敌人的腮帮子,“刀头”翻起来将敌人砸死。这几个情节如一副立体油画一样,将战士们奋不顾身杀敌的场景逼真地描绘了出来。还有一个情节表现了高五雷去兄弟连队阵地借无后坐力炮途中,机智活捉美国鬼子的事情,写出了他机智灵活有哲理般智慧的个性的另一面。很好地回应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们的护卫者是战士又是哲学家。他在树丛中发现一顶钢盔,马上明白遇上了敌人,决心拼了。掏出手榴弹扣弦高喊“缴枪不杀”。接着他想起战前的外语培训,就用英语喊了起来,又说了一些优待俘虏的外语。不费一枪一弹就抓了十几个美国兵。在与敌人的偶遇的情节中,高五雷大智大勇,智慧擒敌的机灵举动写得扣人心弦,又淋漓尽致。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小说还用悲勇而壮烈的画面为永远的战士塑像。战斗是异常残酷和惨烈的,勇士们为了守住阵地连续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彰显了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高五雷的战友连发五炮,打废敌人四辆坦克,他俩很快成为敌人炮击的目标。他扛着炮弹箱刚跑几步就严重负伤。在医院昏迷多时才苏醒过来。他排不出尿,一个志愿军女护士就用口替他吸尿。而她恰巧就是王大麻子最小的女儿王小花,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她也是为了保家卫国争当花木兰样的巾帼英雄报名参军。她的善举感动了高五雷,也感动了读者。再次使人想到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善是最大的正义!
风烟滚滚唱英雄,两边青山侧耳听!就在高五雷送到医院后,阵地上超乎想象的激烈战斗持续了七个多小时,敌人出动一百多一架飞机和一百多辆坦克,把阵地表面炸出一尺多深的尘埃。作者一句话描写一个场面,将世上绝无仅有的战斗场面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到第十个场面时,“仅有三个战士坚守阵地”。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将这些悲勇、悲壮、悲烈的场面如特写镜头一样一一展示在读者眼前,塑造了一尊尊永远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为保卫世界和平浴血疆场,为国捐躯的威猛塑像:“连长熊伟才打光子弹后,抓起一个炸药包冲向敌人。卢叔带着炊事班参加战斗。指导员杨建功中弹倒地,父亲一把抓过儿子没来得及扔出去的手榴弹,冲出堑壕与敌人同归于尽。神炮手方春喜……炸断一条腿后仍在战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机枪手林长顺中弹之后,抱住敌人拉响手雷。代理排长石宝成身中数弹后,仍死死地掐着敌人的脖子。“刀头”……砍死了十多个敌人,最后刀被敌人打落,仍咬掉了敌人的一只耳朵……营部教导员白晓星带着一个排赶来增援,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看着这感天地、泣鬼神的古今中外少有的战斗场面,无不为战士们气壮山河,光齐日月的悲绝大勇的献身精神悲恸不已,同时又为有这样的中华勇士感到骄傲!在回望这段不可忘却的历史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和体会到这句著名词句的悲美内涵:“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正像《英雄赞歌》唱的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献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忠言仍在我们耳边回响,仍在我们心中激荡。在这和平、安宁的新时代,我们幸福、和谐地生活工作,决不可忘记渐行渐远的抗美援朝历史,决不可忘记小说中那些随时“准备战斗”的永远的战士们和英烈们。2019年3月10日中国作家网刊发《文艺报》社举办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的消息,其中一位评论家谈体会时说到:“英雄情结是民族血气的集体无意识展示,发掘和触动这个情节于笔端,就会在天地间铸就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小说正是用多种表现方式,“发掘和触动这个情节于笔端”,向世人精心塑造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永远的战士的塑像,值得后人永远敬仰,永远缅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辉煌历史和战史,当年志愿军勇士们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打得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乖乖地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处处青山埋忠骨。至今还有数以万计的志愿军英烈们长眠异国他乡。抗美援朝这一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崇高地位。小说通过书写高五雷和战友们的善战、血战,反映了任何年代和时代都要赞颂英雄,崇敬英雄这一磅礴大气的崇高主题。
高尔基说过,“英雄的事业需要英雄的语言”。“准备战斗”就是英雄的语言和英雄的心声。世界正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处于新时代的国人同样面临国内外各种经济上、安全上和军事上的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学会“敢于斗争”,像小说中的高五雷和战友们那样,随时发出英雄之吼——“准备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