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马岭,社区陈飞云书记热情接待了我。
陈书记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马岭村脱颖而出,成为一朵灿烂的奇葩。他热情向我介绍了马岭的前世今生和美好愿景,走的时候赠送给我两本书,一本《马岭村村志》,一本《马岭村风民俗集》。后来,又微信发给我一些相关马岭的资料。
在国家富民强国振兴乡村发展战略中,马岭社区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带领广大民众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多种产业并举的強社区富百姓的好路子。
马岭的街巷格局,使家家户户都是临街的门市。
社区引领居民大打旅游牌,都吃旅游饭。
与旅游公司合资成立新的公司,居民户户参股分红,解决了居民就业,增加了收入。
得益于地理优势和振兴乡村政策的扶持,社区鼓励居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或者打造成门市、商铺、餐饮、民宿,渔民每天都有收入,有的还过上了收租的生活。
五条龙街建设的各有特色。
黄龙街为网红一条街;黑龙街为酒吧一条街;青龙街为特色美食一条街;白龙街成海鲜排档一条街;红龙街为民宿一条街。
近年来到海南养老人数聚增,社区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建老人公寓47家。每年9月底开始,老人陆续入住,12月份人数达高峰,可容纳3000多人在这里过冬康养。
有人说,马岭是东方的圣托里尼。
希腊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墙面刷成白色是为了冷却深颜色石材建造的房屋易吸收阳光的热量;门窗刷成蓝色,是为了防止霍乱爆发凃抹的石灰石和蓝色滑石粉合成的油漆。
陈书记在发给我的资料中显示,世代生活在海边以渔猎为生马岭人认为,马岭就是马岭,马岭的“蓝”是大海的蓝,马岭的“白”是鱼肚的白。
大海,是马岭人曾经的家,是马岭人的希望、梦想和粮仓。鱼儿,是马岭人征服海洋的战利品,是马岭人曾经赖以生存的物品和财富的源泉。
马岭人深深地爱着海洋。
大海,鱼儿是马岭的根儿。
马岭人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笃信龙文化是华人的“根”文化。
马岭村渔民将龙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虔诚供奉,把五条主街分别命名为黄龙街、黑龙街、青龙街、白龙街和红龙街。
马岭人笃信,五龙聚首守护着他们这个渔村,他们是龙的故乡,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马岭村村志》记载,1926年,村民陈国基提议每年端午节,将渔船改装成龙舟举行比赛,表达对龙的信仰和崇拜。
钱袋子鼓起来的马岭人,“失业帮扶不漏一人”,无零就业家庭,无失业人员。
马岭人书写着集体富裕幸福生活的音符。
走在马岭街头,看到的是安逸舒适。
家家门前停着汽车,有的几辆。
屋前骑楼下,有人进餐,有人喝咖啡,品茶,聊天,有人搓麻,有人下棋,有人打牌,每每围观者众多。笑声、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很是热闹。
马岭的环境变了。
粉刷了房屋的外立面,整修了道路,电线网线视频线“三线”入地,交通实行“步行街化”管理,提升了生活和旅游服务品质。
马岭的卫生清洁了。
环卫工人和居民每天都认真清扫着每一个角落,力争无死角。用当地居民的话说,“自己家的卫生谁有空谁就扫,邻居家脏也帮邻居扫,碰到环卫工人扫地,也会帮他们”,游客始终看到干干净净的路面。
马岭的文化生活丰富了。
修建了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所,在3处安装了健身器材。
“端午节”进行舞龙游龙,“海之蓝”舞蹈队、“秋虹”健身队、“夕阳红”健身队、“心向阳”舞蹈队,天天都在活动。
逢年遇节,举办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
马岭人的精神面貌随之浪漫了。
在横三巷。
我看到迎面走来一位老阿婆,让我眼前一亮。
阿婆红绿色交织的织带系着头顶上的斗笠,豆青色斜襟上衣,淡灰色宽松长裤,粉红色凉拖鞋。
阿婆皮肤白皙,面庞丰腴,富态慈祥。
阿婆一袭淡装,步履轻盈,悠然自得地走在幽长的小巷街路上,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阿婆既有渔家人朴素无华的底气和岁月的沧桑,又有悠闲、安逸、对生活的热爱和浪漫的风采,以及满满的幸福感。
阿婆对我说,她今年88岁了,她是妈妈,你们是孩子。
阿婆这一幕,在我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阿婆让我一改往日心中渔家女的传统印象,我感慨马岭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精神面貌随之浪漫,焕然一新。
马岭社区,从一个待拆迁,待整治,封闭、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传统古渔村,蝶变为年轻时尚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