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边疆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遙;索玛花开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路,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这首《情深谊长》歌曲中唱到的真实故事,发生在凉山州北部冕宁县大凉山上的彝海。 彝海,原名“鱼海子”。 彝语“乌勒苏泊”,海子的意思。 彝海是高山淡水湖,面积20万平方米,坐落在大凉山上海拔2000多米处。 “礼州会议”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来到冕宁北部的彝族聚居地。 当时的彝族同胞处于奴隶社会,形成各自的大小部落。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长期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使他们对汉人疑忌深重。加上语言不通,红军通过彝区难度重重。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遣部队进入彝区,受到敌视。面临着前有包围,后有袭击的危险。红军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停止前进,不开枪。 “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行并不打扰彝人同胞,红军刘司令统率大队人马路过此地,只是借路北上。” 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的肖华,与彝族头人古基小叶丹的代表席地而坐,进行交谈。肖华让转告小叶丹,刘司令愿与他结为兄弟。 古基小叶丹的代表见红军纪律严明,不像军阀那样到处烧杀抢掠,消除了怀疑,接受了结盟。 刘伯承策马来到彝海,古基小叶丹要摘掉黒帕子行磕头礼。 “不要这样”,刘伯承急忙上前扶住说道。 “我是小叶丹,我们大家讲和不打了”,古基小叶丹接着说。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 结起来去打国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大家过好生活”。刘伯承对古基小叶丹说,俩人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1935年5月22日,是个晴朗的日子。 群山环抱,林木葱翠,山青水秀的彝海旁。红军司令刘伯和彝族头人古基小叶,开始了了举世闻名,留传千古的“彝海结盟”。 小叶丹拿来一只鸡,刘伯承从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 彝海水代酒,小叶丹将鸡血滴入瓷盅,请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要听大哥的。 “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古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刘伯高兴地端起带血的瓷盅,大声说道。说完,一饮而尽。 古基小叶丹高举瓷盅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 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古基小叶丹,古基小叶丹将自己骑的 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授予古基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 这面旗帜成了彝族人,民族团结的见证,民族解放的希望。 在艰苦的岁月里,沽鸡支队的战士们,宁肯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牛羊被反动军阀抢劫,却千方百计地保住这面刘伯承赠予的旗帜。古基小叶丹身边许多东西都丢掉了,唯有这面旗帜始终跟着他,最艰苦的时候,他把这面旗帜藏在背兜下面特制的夹层里,一次又一次地从这里转移到那里,坚持保存下来。 解放后,古基小叶丹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面旗帜亲手献给了政府。 大凉山通道路打通了。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歌中唱到的的场面岀现了。 1935年5月23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通过了彝族区。所到之处,受到了彝族同胞的夹道欢迎,刘伯承与古基小叶丹挥手告别。 之后的七天七夜里,古基小叶丹奔前跑后,确保红军大部队畅行无阻,顺利通过了蒋介石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 “彝海结盟”,体现了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团结,为奇迹般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我从西昌北上来到“彝海结盟”地。 江泽民题写“彝海结盟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山岗上。 山岗下是刘华清题写馆额的“彝海结盟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