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人民英雄谢子长就是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人民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谢子长于1897年1月19日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子长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陕甘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洪流,与反动统治者和土豪劣绅进行着殊死斗争。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为救世济民,他依然投笔从戎,于1922年报考了山西陆军学兵团,但因身材瘦小未能参加笔试,最后以一纸《秦人在晋言志书》而轰动太原,被破格录取。他这样说道:“中原逐鹿,谁主沉浮,貌美体壮而胆小如鼠者能担此乎!治乱在于军,救民出水火,吾辈之重任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他与唐澍、李象九等领导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揭开了陕甘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1928年5月,与刘志丹、唐澍等人领导了渭华起义。两次起义虽皆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2年,谢子长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后与刘志丹一起并肩作战领导陕甘革命斗争,最终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巩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党史上称它为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也正是这块革命根据地,才使党中央、中央红军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才使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1933年11月,36岁的谢子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
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河口战斗中,不幸中弹负伤,由于伤势不断恶化,他被转移到赤源县灯盏湾养伤。1935年初,刘志丹风尘仆仆来到赤源县灯盏湾看望了养伤的谢子长,在谢子长家中一孔残破的窑洞里,他看到了他昔日的战友,榆林中学的同学,子长面容憔悴的坐在炕头,两位创建者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刘志丹摸了摸子长单薄的被子,端望了许久,满怀深情地问道:“伤好些了吗?被子坏了换床新的吧!”子长说:“志丹,我恐怕不行了,革命的队伍以后要交给你了。”刘志丹说:“不,你一定要好起来,革命需要你,革命的队伍还等着你呢。”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带着为国为民的忧虑,走完了他38岁的人生历程。在临终时他难过的对战友们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装着革命理想,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逝世,使陕甘红军和人民失去了一位心怀天下的指挥家和领路人。为了稳定根据地的局势,不给敌人可乘之机,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决定将他逝世的消息保密,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家属、亲友不着孝服,将谢子长的遗体秘密安葬在杨道峁村的后山沟里,直至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后,才逐渐公开了他去世的消息。为了纪念他,1935年,西北工委决定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为子长同志修建陵园,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公葬仪式。谢子长一生除暴安良,保护人民,在老百姓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老百姓都尊称他为“谢青天”。谢子长家中有17人参加革命,其中9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他曾经说过:“干革命是需要花本钱,花代价的,敌人想多杀害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毛主席曾经两次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