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入社54年,他见证了人民日报从王府井到金台路的变迁。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与报社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日报的情结已深深烙印在他内心,成为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北京记者站站长颜世贵《我的依恋》,带您感受他对人民日报的深情。
无论是在北京市王府井大街117号,还是后来搬迁到金台西路2号,报社之于我,就是个温馨的港湾。
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辈子,这里也是我现在安度晚年的地方,说不出我对这里有着多么的情深与依恋!
耸入云天的新媒体大厦,造型独特,屹立在报社西大门的一隅,雄伟壮观,成了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屹立于报社西门的新媒体大厦
到了节日的夜晚,灯光照射下的新媒体大楼就会变色,一会儿蓝,一会儿红,尤其变成红色,就像一炬巨大的火炬,是那么的美轮美奂!
节日期间的新媒体大厦
白天,从西大门进来,放眼望去,就如同进入了迷宫一般。一条柏油大道伸向远方,两边站立着高高的白杨树,还有伸向天空的松柏与一些柿子树,绿影婆娑,曲径通幽,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曲径通幽
白杨与柿子树交错排列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办公楼,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之中,宁静而美丽,一切都是那么诗情画意,引人遐想。可以说,其景观在京城的机关大院中,不是独一无二也是少有的。
报社编辑楼
银杏树掩映下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回想我从王府井到金台园,从江苏记者站到北京记者站,中间又去了海南记者站,进进出出,一路过来,云起云落,亲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与变化,深感报社大院,延续了延安时期和太行时期的优良传统。大院里的人讲党性、敢讲话、讲真话。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成长的,也是在这里渐渐变老的,我的血液已深深溶进了这个大院……夕阳流水何归处,穿越往事已白头。
50多年前,此地原是北京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机械学院的地址,它与对面的北京经济学院,都同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如今,经济学院已更名为首都经贸大学,而机械学院则早已在历史云烟中消失了。
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大院,是1967年的秋天。那时,报社时常有去机场迎接外宾的任务,就挑一些年轻人进行集训,我进报社不久,自然就在其列了。
来了几次,集训些什么、参加集训的还有哪些人,已记不得了。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大学校园很大,一排排灰色的多层教学楼在枝叶繁茂的树林中矗立,环境优美而恬静。
后来“文革”爆发,一切教学活动都被停止了,偌大的校园空荡荡的,未见行人。再后来听说,一机部下属的这所大学已被要求迁到西安的郊区。
想不到20世纪70年代初,报社决定搬离王府井大街的繁华闹市,另觅新址。据说,当时有几个地方供选择:大会堂西边、紫竹院附近、建国门桥一侧。最后,经周恩来总理圈定,将这闲置多年的北京机械学院,改造成人民日报社的机关大院。
似乎有缘,1980年秋,我随着大队人马,又跨进了这个大院。时光似流水,不舍昼夜。从王府井到金台西路,一晃也已40年了。报社大院的景观,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单说新建的金台园,就颇有江南园林之风。亭台楼榭,花木扶疏,百鸟争鸣,空气清新,已成为人们休闲和摄影的胜地。金台园池塘虽小,却吸引了不少野鸭飞来生儿育女。
小野鸭落户金台园
引来人们驻足欣赏
当然,不能忘记报社物业管理部门,对此所付出的辛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