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评价插队时的劳动,拿现在的话说,炼狱!就是这样,对自己也是毫不放松,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你能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学会什么。锄谷是技术活,咱把它学会;揭地最难,咱就一定要把这牛鞭拿到手!
说这些好像离题了,是在标榜自己,不是的,老知青们都有这段光荣经历。这里,我想通过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一个道理。
世界上成功的人,无一都有吃苦受罪的磨难经历。
再来谈谈一个有趣的现象。延安知青们都对那段非常的艰苦有着刻苦铭心的记忆,按常理,他们应该憎恶那段经历。但是让人解释不通的是,除了极少数怨天忧人的知青外,绝大多数知青都对那段吃苦的经历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局外人说,是因为延安农民的善良,也有人说是因为延安这个地方的说不明道不清的神奇,这些因素都有,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吃苦”,是因为知青们认识到了吃苦是人生财富,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曾经战胜了艰苦而感动自己。
现在知青中流行着一句话,他们说:“当年那样的苦我都吃过了,现在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
我想,这就是当年毛主席的初衷。培养接班人哪!结果那些能主动吃苦的人当了接班人,而怕吃苦的人被边缘化在那里怨天尤人。也真是没办法,在后知青时代的机遇中,还是那些能吃苦的人在做成事情,而怕吃苦的人依然是在原谅自己。
艰难困苦”带给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处于这种伤痛中的人, 要么摆脱它,要么屈服它。由中国人勤劳勇敢的特质决定,“人”是要摆脱这种困境的,苦则思变。若想摆脱困境,首先须要适应困境,接着要去改变困境。适应困境是为了生存下来,改变困境是为了实现摆脱。最终,适应困境的过程磨炼了人的意志;改变困境的过程,教会了人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与创意方法,比如,掌握处人技巧,提高办事能力。
“安逸”带给人的是一时的满足。处于这种满足状态的人,在物质上希望保持现状,在精神上取一种怕苦怕难不思进取的理念。保持现状意味着停止,而停止是与发展中的世界相背离的;不思进取的人,既不想再去创造物质财富,也不愿再去与人相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财产,坐吃山空;人,成为无能。
在安逸的环境中,也有少数人能够居安思危,通过奋斗即吃苦克难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收获。故“有所作为”是人改变自己和世界的正确理念;“无所作为”是人毁灭自己和世界的错误之路。
综上,“吃苦克难”的过程,就是磨炼意志和积累能力的过程。它最终带给人的,是适应环境的坚韧意志和解决问题的出众能力。主动吃苦不怕困难的青年加上崇高的信仰,将来他们走上社会,不论在什么地方,一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胜出者。反之,不明白吃苦炼人的道理,害怕吃苦不去吃苦,就得不到吃苦带来的收获。
现在知青中流行着一句话,他们说:“当年那样的苦我都吃过了,现在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
这就是当年毛主席的初衷——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每一个人都是被培养的对象。但不同的世界观会决定知青们对吃苦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财富,有人认为是灾难。结果是,那些能主动吃苦的人日后每每能被社会所青睐,而怕吃苦的人则总容易被社会边缘化。这里的道理在于,吃苦与收获是正相关的,吃了多少苦,就会得到多少收获。
只要认真琢磨就可以发现,所有的对上山下乡的拥护论和反对说,其实质都可以归结到如何对待“艰难困苦”上。能主动吃苦的知青说艰难困苦磨炼了自己,是人生财富;不能吃苦的知青说艰难困苦毁误了自己,是人生噩梦。
当今青年人素质堪忧的状况,不但与社会风气有关,也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不少父母的认识是:我们吃了那么多苦,再不能让孩子们吃二茬苦了。他们没分清楚,不能再吃的是被压迫被奴役的苦(比如父辈、祖辈曾吃过的苦),应该再吃的是磨炼人才的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