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罗解难:推荐《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纪念杜立特行动80周年(组图)
2022-11-17 17:13:27
作者:罗解难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东京大轰炸》封面

    今年是杜立特行动80周年,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由陈军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

    我是在2019年共和国70大庆时,经受邀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美国芝加哥侨领、我的同学刘红介绍,与受邀来北京的洛杉矶侨领陈军先生认识的。他送了我一本他的大作《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

    在东京大轰炸80周年之际,再次翻阅这本书,令我思绪万千,感动不已,迫不及待向大家推荐。

    我们先看看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院陶文钊为其书所做的序:

    在我们抗日战争的正史中,关于1942年4月18日美杜立特(Jim⁃myDoolittle)中校率领由80人组成的突击队,驾驶16架B-25中型轰炸机空袭日本只有寥寥几行字。确实,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史诗相比,此次空袭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在太平洋战争中,此次空袭有其独特的意义:这是日本本土遭到的第一次空袭。日本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本土始终处于战争之外,不受战火的威胁,此次空袭改变了这一状况。美军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大白天闯入日本领空,日军眼睁睁地看着美突击队投弹横扫,目送轰炸机群扬长而去,这在日本引起一片恐慌,对日本的嚣张气焰是前所未有的打击。空袭发生时,日军在太平洋上仍然处在上升势头,作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中途岛大海战是在47天之后才发生的,此次空袭可以说是中途岛海战的一个序幕,空袭成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大大鼓励了美军和盟国的民心士气。这是一次空军的自主作战,是一次打了就跑的骚扰性空袭,其实施模式——在美国“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完成空袭任务后到浙江衢州等地降落——是独一无二的,设想大胆独特,作战方案新奇精巧,实施过程坚毅勇敢。空袭的成功有赖中美双方的密切合作,空袭后在浙江降落的美军飞行员得到中国军民的救助,谱写了中美合作抗日的又一生动故事。

    陈军先生的《东京大轰炸——1942年杜立特的故事》就是以这一事件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的以下特点相当突出。

    第一,发掘了此次空袭的详细材料,把空袭从开始设计、组织到实施的全过程历史地再现出来。美军之所以要组织此次空袭,也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攻势凶猛,连连得手;盟军方面节节败退,士气低落。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最高军事领导人要以牙还牙,给日本本土带去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来振作盟国的士气;但又不能大动干戈,而要用相对较小规模的袭击来实现这一目的。最后确定了这一作战方案,并选定由杜立特中校来执行这一任务。杜立特时年45岁,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既精通航空理论和机械,又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本人又是骁勇善战的飞行员。作为一次大战时的飞行员,杜立特当时已经“退居二线”(在壳牌石油公司负责研制新型100号燃油)。珍珠港事变后,他主动给老上司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写信,要求重返战斗部队。阿诺德知人善任,给了老部下一个“一生最重要的军事任务”。杜立特有两个月时间来准备。本书从杜立特选择执行任务的机型、选择搭载的舰艇、尤其是挑选飞行员、空袭的各项准备工作,一一详细道来。参加袭击的飞行员是从149名志愿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知道任务高度机密而危险,但个个奋勇当先。在执行任务时又发生了突然情况:“大黄蜂”号尚未行驶到预定让轰炸机起飞的地方,已被日军发现,美轰炸机必须在离日本还有1300多公里的地方提前起飞,由于飞机燃料有限,这些轰炸机可能飞不到中国大陆,但美军飞行员没有一个人退缩。4月18日中午,东京刚刚结束了一场防空演习,美军轰炸机就到了。美军突击队比预定计划提前12小时袭击了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横须贺、神奈川等9个城市的多处军事目标,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有关此次空袭的资料分散在美国诸多档案馆,作者多方搜寻,细致梳理,使这一空袭重现于抗日战争史的文库,为讲好抗日战争的故事作了贡献。

    第二,本书突出了中美两国军民的合作,生动讲述了这一方面的许多事例。空袭计划是高度保密的,连刚刚就任中缅印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也只是被告知有一批轰炸机要飞往中国,至于到底有多少飞机、从何处飞来、何时抵达、具体飞到何处,史迪威一概不知。计划对中方当然也是保密的。但美方要求中方在衢州、丽水、桂林等地修建五个机场,中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没有任何机械,完全靠着人力手工修建了机场。空袭之后,15架飞机在浙江沿海着陆,1架就近飞往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书中详细地讲述了杜立特及其战友在浙江沿海降落,受到当地老百姓救助的生动情景。这些农民不懂英文,恐怕一辈子连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人也难得见到,美军机组人员靠着比划与他们交流,当地农民知道他们是打日本的,在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向他们提供食物和衣服,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藏起来,转移出去。在日军的搜查中,他们宁可自己遭受殴打和折磨,也没有人告密。可以说,对每一位飞行员的营救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三,作者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对于空战是内行。侨居美国后,又长期从事中美友好工作,与两国各界有着广泛联系,对两国社会都有深切的了解,书中融入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是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2005年,作者作为世界华人华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组委会秘书长,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布的场所组织举办“为了和平”大型晚会,有一百多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军老兵和家属受邀参加盛会。在此次活动的筹备和进行过程中,作者与这些老兵有许多交流,听他们讲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兵们说:“我们不怕流血,我们怕被遗忘。”作者深受触动,也下决心把这段中美合作抗日的故事记录下来。现在,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

    请大家再看一下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高级军事顾问谭戎生于2017年11月9日写的一篇序: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到全球61个国家。在欧亚各个战场上,德、意、日轴心国的军队猖狂进攻。同盟国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国际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陷入了最低潮。

    在苏德战场上,1942年5月12日至29日苏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惨败。红军阵亡7.5万人,被俘24万人,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和迫击炮2026门,而德军的伤亡只有2万人。哈尔科夫战役失败的结果,使西南方向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将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直接暴露在德军第六军团的兵锋前。

    在中东战场上,1942年7月1日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沙漠之狐”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将英军击败,7月27日占领了阿拉曼,这是盟军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气势如虹。1941年12月7日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12月25日攻占香港。与此同时,日本海军舰队相继击沉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巡洋舰等舰艇,空袭锡兰,重创英国远东舰队。

    1942年2月15日,马来亚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陷落。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中国与盟国的海陆交通被彻底切断。盟军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全丢了。中途岛以西的几万平方英里的太平洋上,盟军竟然再没有一个立足点。
在中国战场上,1941年至1942年,侵华日军对华北发动规模空前的“扫荡”,实施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众武装,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抗日根据地遭受巨大打击、八路军官兵伤亡严重,抗日民众被大量屠杀,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1942年4月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我军经过272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1万余人,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56万抗日群众被展杀、被抓走。富饶的冀中平原“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

    美、欧等国的报纸上,每天都是“败退,投降”这些令人丧气的消息。失败主义的情绪开始蔓延,投降派蠢蠢欲动。军民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人们在问:漫漫长夜,何时是尽头?

    笔者一辈子从军,深知“士气”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夫战,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军队没有士气,就没有斗志,更谈不上胜利。士气,对于军人来说,实在比任何武器都重要。

    在连续遭受失败的形势下,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实在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哪怕只是象征性的胜利!

    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常懂得这个道理,他严厉地命令部下:“要以空袭的形式,给日本本土带去真正的战争!”

    这就是76年前,杜立特率领80名突击队员轰炸东京的历史大背景和这一军事行动的重要战略意义。从军事角度分析,此次轰炸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它是漫漫长夜里一道炫目的闪电,把沉沉的黑幕撕得粉碎。它告诉全世界在法西斯铁蹄下呻吟的人们:黑夜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它像一声激昂的号角,鼓励着千百万同盟国的战士们:像杜立特那样勇猛冲锋,不要惧怕外强中干的法西斯野兽,坚持战斗,直到把它们彻底消灭!

    以杜立特空袭东京为标志,同盟国开始向德意日法西斯发起全面反攻,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1942年末,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大反攻,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俘虏了德军元帅保卢斯。此战役共消灭德军90万-100万人。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在中国战场上,胜利的曙光也开始出现。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已经过去。在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的支持下,中国军队开始了局部反攻,敌后抗日根据不断巩固扩大,日寇在中国彻底失败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的作者陈军先生在广泛搜集海内外有关杜立特轰炸东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素材的基础上,以宽广的视野、全新的观点、纯熟的笔法,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许多细节都是以前少为人知,甚至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的独家研究成果。全书时间跨度大,从1941年写到2015年,期间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涉猎;牵涉人物多,讲述了100多个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每一个角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尤其是“三烈士”和“魂兮归来”两章,作者写得慷慨悲壮,催人泪下,显示了纯熟的语言功底;涉及范围广,在一本书有限的内容里,谈到了中美、中苏、中日以及美苏和美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观点独特、新颖。多年前,作者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这一阅历使得他能够熟练地使用军语和空军的专业词汇,不但能使普通读者读得兴趣盎然,对于专业人士,甚至对于正在从事“强军”大业的我军现役官兵,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军事教科书。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老军人,我愿意向大家郑重地推荐此书。

    下面,再请大家看一下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巫少飞获赠美籍华人陈军先生著的《东京大轰炸》一书,阅读后所发受益匪浅的感想。

    https://www.sohu.com/a/253212202_100224826

    还原扭转历史的那场突袭行动:陈军与他的《东京大轰炸》

    难道就让它被历史湮没吗?

    陈军出身行伍,1969年至1975年在航空兵46师服兵役,驻防原国防科工委20基地。1975年开始,陈军进入外贸专业公司,曾任天津市人民政府驻美国西海岸贸易总代表。在他个人事业有成时,1996年,陈军在美国洛杉矶创建了美中工商协会。以后,陈军又和其他诸多侨领一起,创建了美国南加州华人联合总会,为促进中国和美国民间及官方交流、交往做了大量工作。

    在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陈军又以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洛杉矶举办了数千名华人华侨参加的纪念演出活动,并邀请了美国州政府官员和当年“二战”许多援华参战的老兵及他们的后人参加,在美国社会和当地华人社会中引起轰动。也就是从那一刻起,陈军萌生了写一部讴歌中美两国军民携手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著作,让两国人民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于是就有了《东京大轰炸》一书。

    陈军不仅是一位企业家,也是美国华人社会的知名活动家,同时还是一名文采出众的华人作家。曾著有《沧海横流》《台湾的选择》《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等书。

    陈军的《东京大轰炸》,在广泛搜集海内外有关杜立特轰炸东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素材的基础上,以新的视野,新的观点,独特的笔法,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全书时间跨度大,期间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涉猎;讲述了100多个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每一个角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

    陈军表示,日寇罪恶滔天,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毕竟在南京没有动用细菌武器。可日寇在浙赣战役中屠杀了25万军民,还惨无人道地使用了细菌武器,这些骇人听闻的罪行,难道就让它被历史湮没吗?

    “不能忘记历史!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曾两次莅衢调查的陈军掷地有声地说。

    唤醒美国的“珍珠港事件”

    陈军的《东京大轰炸》从“珍珠港事件”开始了全书的写作。这点至关重要。

    在1945年美国出版的《照片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第一次把“九一八事变”定为“二战”的开始。可是,从1931年开始,美国对日基本实行绥靖政策。当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时,对日“禁运”几乎是罗斯福手中唯一可以玩的牌,但这张牌还是打不出来。1940年7月,美国《幸福》杂志针对日美贸易作了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5000名美国企业界人士中,包括了最大公司的总裁、750家美国最大公司的董事和经理。结果,主张强硬对付日本的仅占百分之19.1。

    只有到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一阵炸弹,打得美国国内主张中立的论调立刻销声匿迹。此时,暧昧、优柔寡断、静观无为再也不能折磨美国人了,战争对美国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救赎。珍珠港事件的几个小时后,罗斯福就向国会发表了战争咨文。陈军引罗斯福的话说:“这是南北战争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内阁会议。”

    第二天,波士顿的海军征兵站门前,志愿入伍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队……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美日自此彻底摊牌。按照史汀生的说法:“自我束缚的巨人得到了自由。”

    为珍珠港复仇的“杜立特突袭”

    不过,历史学家对罗斯福是否事先“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一直争论不休,但推断罗斯福为寻找参战的“借口”而使用“苦肉计”似乎没有直接证据,罗斯福对偷袭产生的震惊和憎恶并不是能装出来,更何况代价实在太惨重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和亚洲舰队已然失去或无法使用——所有战列舰,很多巡洋舰和驱逐舰或被击沉或受重创,且至少2500名美国人死亡,毁坏的飞机达200多架……

    历史就这样,“珍珠港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即使到了1942年4月,对日本本土发动攻击看起来似乎真的缺乏可能性。部署在中国大陆和澳大利亚本土的陆基轰炸机航程太短,无法做到从基地出发至东京的往返飞行,海军的空中袭击能力也值得怀疑。珍珠港遭遇重创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要恢复到对夏威夷以西的日本海军发起挑战的能力,怎么也得需要时间吧。再加上1942年4月间的菲律宾崩溃,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做出“不可能袭击日本本土”的结论。

    就在如此沮丧的局势下,一个突袭日本本土的大胆计划,已经被美国海军和陆军共同研究了几个月的时间。詹姆斯·杜立特就是这场袭击的“操盘手”。

    就这样,1942年4月18日,比原计划的19日提前了一天,16架B—25型轰炸机以一种“疏开队形”散布在空中,展铺区域超过150英里,朝着对面的日本方向飞行,并成功地轰炸了东京、大阪、神户、横须贺等日本城市。

    刊登在报纸的头条新闻以超越美国官方的姿态,对这则有关突袭的消息高调传播、极力炒作:“东京在白昼遭到轰炸”“美国军机狂炸小日本帝国”“美国轰炸四座日本城市”等等。我们应该能理解新闻的高调,美国民众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当新闻界要求官方做出说明时,罗斯福对记者说,这些轰炸机是从“香格里拉”出发的。

    一场缀满情感的生死大救援

    陈军在《东京大轰炸》中着墨较多的,是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那场生死大救援。

    正当美国人在为这次漂亮壮举欢呼庆贺之时,许多突击行动参加者依然置身于苦难之中。轰炸者只因飞机提前起飞,无法与衢州机场取得联系,只能弃机降落。这批降落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美军飞行员命运,从此便与“衢州”这个地名紧紧相连。

    你一定能够想象,衢州百姓第一次遇到高个子、蓝眼睛、不会使用筷子的美国人的惊诧。所幸的是,这批美国飞行员即使在最偏僻的乡村也能遇上略懂英文的教员、地方小官或军政人员。是的,在中国百姓和官员的帮助下,他们得到了营救。

    据统计,有64名飞行员被中国百姓营救。其中有51名飞行员集中在位于衢州汪村的空军航空第13总站,再从这儿转移到重庆、衡阳等地后回国。

    拯救过美国大兵的那些村、那些路上,缀满了中国乡民的炽热情感。而衢州人民的救助行动,是整个“杜立特突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中结成同盟、共同抵抗了邪恶的黑暗势力。

    1991年,95岁的杜立特在一封给中国人的信中写道:“在我和轰炸机队的飞行员弃机降落在中国大陆后,中国民众以巨大的勇气营救了我们,想方设法保护我们。我衷心地期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永远不忘记美中两国人民在第二次大战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共同努力,不让战争悲剧重演。”

    我再把《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的目录展示一下。

    从书中目录大家可见本书有三个部分,还有多个附录。书的魅力真不一般。我把这本书附录所列的16个机组成员名单和机组成员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前的合影分别列出。机组成员相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营救杜立特尔轰炸机队》。

1号机组

2号机组

3号机组

4号机组

5号机组

6号机组

7号机组

8号机组

9号机组

10号机组

11号机组

12号机组

13号机组

14号机组

15号机组

16号机组

    此书附录七第16特混舰队战斗序列也弥足珍贵。这18艘各式舰艇组成的舰队就是承载和护送杜立特机组的舰队,是保证其轰炸东京的前提条件。特混舰队在飞机起飞后随即返航。

    以下图片是杜立特和机组成员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与舰长米切尔的合影、大黄蜂号上运载的B-25轰炸机和护卫的舰艇。

    关于书的具体内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是请大家去阅读吧!

    在这里我再将我特别搜出的两张《新华日报》给大家看看。一张是1942年4月19日的《新华日报》。

    还一张是1942年5月21日的新华日报。

    由此可见当年中共对杜立特行动的支持和首肯。

    在纪念杜立特行动80周年之际,陈军先生又发出了呼吁:

    关于在衢州建设杜立特主题公园的项目建议书

    一、历史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奉罗斯福总统的命令,美海军筹划了一个高度机密的反击作战计划:“轰炸东京”,“给日本本土带去真正意义的战争”。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1942年4月2日,美海军第16特混舰队从旧金山阿拉梅达军港起航。舰队主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搭载由杜立特中校率领的80名突袭队员和16架B-25中型轰炸机,计划于4月19日对日本实施轰炸。完成投弹以后,全体飞往中国浙江衢州。

    在距离日本1300公里处,特混舰队被日本侦察船发现。杜立特当机立断,率领突袭队提前一天起飞,在日本人没有准备好以前,打他一个冷不防。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灿:红军路过我家乡
·下一篇:无
·特稿:推荐《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纪念杜立特行动80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罗解难:推荐《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
特稿:推荐《东京大轰炸——1942杜立特的故事》——
新形势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建设精神家园
特稿:建行研修中心井冈山党性教育研修院:学深悟透
谢子长 革命烈士传
谢子长 革命烈士传(20)
中红头条: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
王灿:红军路过我家乡
特稿:红军路过我家乡
肖红:北京红友举行追思会共同缅怀张全景同志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