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历史文化系列之23:盐城,128个烈士命名在同一个故乡
盐城是个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盐阜大地的人民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尤其在抗日战争中,盐阜地区的人民高举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无私地帮助和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使得遭受严重损失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得以重建。盐城,成了新四军领导中国南方各省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自此,盐城也成为全国抗日英才集聚的摇篮。父送子、妻送郎,盐阜地区的人民也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往抗日战场。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新四军派往东北的队伍,盐阜地区的子弟占了一多半。战争年代,盐阜大地上的人民子弟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惧流血牺牲,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也包括了在战争中牺牲的无数的先烈。他们当中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年轻的战士,他们的青春热血也永远洒在了盐阜大地上。
盐城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地名128个,历史影响最早的是滨海县的正红镇,是以1925年“五卅惨案”中牺牲的共产党人顾正红命名的。今天,战争虽然远去,新中国成立也已70多年,盐城革命老区始终没有忘记革命先烈。以革命先烈命名的县、乡、区、村的地名遍布盐阜大地。盐城人民对革命先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革命先烈们在盐城人民的心里就像一盏盏明灯,始终照亮着盐城人民前进的航程,先烈们就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盐城历史的坐标里。这些先烈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也已成为盐城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儿女
盐城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盐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儿女,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把生命永远留在了盐城。
盐城是个重情重义的地方,“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但是盐城的党政军民并没有忘了老军长叶挺,在盐城的新四军各部队叫“叶挺俱乐部”“叶挺训练场”的多的是。包括盐城这个地名,有3年时间也是以叶挺命名的。重庆谈判后,叶挺在获释后乘机回延安途中,因坠机而牺牲。叶挺将军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到盐城,盐城军民十分悲痛,数万军民走上街头举行隆重的纪念游行活动。在举行追悼会时,新四军老部队的干部战士和当地人民群众建议以叶挺军长的名字来命名盐城县,经苏皖边区政府批准,同意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叶挺县”整整用了3年,贯穿了整个解放战争。盐城县改为叶挺县后,原来沿用盐城县名的文号、称号、印章等全部改名。盐城城区改名为叶挺城区,不久又撤区改市成了叶挺市。同时,盐城市区内的“登瀛桥”更名为“若飞桥”,西大街更名为“邓发大街”,分别纪念和叶挺同机牺牲的王若飞和邓发烈士。
战争年代在盐城牺牲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士,他们都在盐城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滨海县的陈涛镇,是以一个抗日女英雄命名的。陈涛,女,安徽霍丘人。曾任阜宁县东北行署二区工委书记。1941年9月4日,她和区青年队的张崇山队长及部分队员来到了戴滩,由于叛徒的出卖,伪军包围了他们,陈涛率领队员们奋起还击,终因敌我悬殊,21岁的陈涛和张崇山队长等人,光荣牺牲。党和政府为悼念陈涛将戴滩村改为陈涛村。后陈涛乡也因纪念陈涛烈士而得名。
振东乡,是以一位华侨抗日英雄命名的。陈振东,祖籍福建厦门,少时随父兄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30年代中期回国求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来到了盐城。1941年被日伪军抓捕,在其被捕期间,中共阜宁县委、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多方营救,还是惨遭毒手。陈振东双腿被截断,活活绞杀。陈振东就义前,大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土义,消灭土匪、强盗,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世明村是以一位老红军烈士命名的。童世明,河南商城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1943年在阜宁县单家港战斗中牺牲。
射阳县发鸿街是以陈发鸿烈士命名的,他是陕北老红军,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团长,1944年秋在解放合德的战斗中牺牲。
特庸镇因胡特庸烈士命名的。胡特庸,湖北省大冶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1940年随新四军到盐城。先后担任盐东县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1948年,胡特庸和战友从北洋岸乘渡船往南洋岸。船至河心时发现船上是化了装的敌人,随即跳水,不幸被敌人开枪击中。胡特庸牺牲时年仅34岁。盐东县委决定将烈士牺牲地永丰区改名为特庸区。
建湖县东平村是以丘东平烈士命名的。丘东平,广东海丰人,新四军著名作家,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导主任,1941年7月23日,遭日军袭击,以身殉国,年仅31岁。
白果村,以白果烈士命名。白果,山东聊城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一团三营教导员、区委书记。1941年8月22日在抗击日伪大“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22岁。
大丰区方强镇,方强烈士,上海青浦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黄埔军校生。1937年任郭沫若同志组织的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后又到国民政府的“三厅”工作。1940年冬天,他从苏南到盐阜地区工作。一天他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开展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突遭日伪军抓捕。被敌人秘密活埋,年40岁。为了纪念烈士,盐城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先后命名为方强乡、方强区、方强公社、方强农场、方强镇。
盐都区潘黄街道,“潘黄”两个字是曾先后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黄炜烈士的姓。潘克,安徽当涂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随新四军东进来到盐城。1941年7月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1941年,在审判叛徒的时候,潘克被敌人包围。他揪住叛徒投入杨花河里,同归于尽。潘克牺牲后,1942年4月,黄炜接任区委书记。安徽肥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抗大四分校,随刘少奇率领的干部大队来到盐城。1943年8月7日,黄炜在敌人的一次突袭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
郭猛镇,郭猛原名郭光昭,江西吉水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1年,郭猛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兼政委,转战盐阜地区,先后参加了东台、盐城、上冈、兴化等地的反“扫荡”战斗。1943年1月17日,侵占盐城的日军纠集300多人,到冈沟堆内黄八庄、唐刘河一带“扫荡”。四团在郭猛同志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还有许许多多在盐城献出年轻生命的先烈,盐城就是他们的家,各种各样的纪念设施承载着他们的英名。盐城人民就是这些烈士的亲人,每到清明节和烈士牺牲纪念日,他们以各种纪念方式缅怀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光荣献身的先烈们。
以烈士的名义集体命名的纪念地
盐城有许多以烈士集体命名的地名,或以一位烈士命名,其墓地和纪念地里有许多烈士一起牺牲的战友。这些以众多烈士一起命名的地名,是政府和民众挂念最多的地方,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牺牲的纪念日,青年学生和少先队员们都会前来祭扫先烈,以纪念自己的亲人和革命的先辈。
滨海县的吴姚村,是1943年10月在天场战斗中牺牲的吴荣光和姚木清两位对日军作战英雄的姓命名的。
“东坎街道三烈村”,则是以在1943年7月阜东县浦西乡遭敌被捕杀害的孙志敏、孙海洋、孙永军三位烈士命名的。
秉义村的命名,是1940年12月被敌特杀害的区委代理书记戴秉义,同时遇害的还有十多位区委工作人员。
海峰村的命名,是1942年2月28日新四军二十四团700多名战士在攻打沟墩敌据点时牺牲的七连二排副排长陈海峰及参加此次战斗牺牲的其他许多无名的新四军干部战士。
阜宁县的林道村是以1944年在沟墩战斗牺牲的李以道、1945年观西乡战斗中牺牲的陈必林两位烈士命名的。
海宗村是以1944年胡湾战斗牺牲的张海山和王中禹两位烈士命名的。
三烈村是以1944年沟墩陈庄战斗牺牲的周斌、1946年陈良苏港战斗牺牲的尚寿福、1947年顾大楼战斗牺牲的王德成三位烈士命名的。
射阳县的四烈村,是以1947年5月在东三港战斗中牺牲的王玉干烈士,1947年5月在新生乡战斗中牺牲的黄秀芳(女)、陈正亚、王文俊烈士命名的。
青华村是以1943年9月在横港战斗中牺牲的胡德青和周爱华两位烈士命名的。
诚民村是以李诚民烈士命名的,1942年9月14日四区副区长兼区大队长李诚民遭敌包围,指挥部队向西南撤退,不幸中弹牺牲,此战牺牲6人,被俘6人,其中5人惨遭活埋,共11名烈士。
烈士村是以18位无名烈士命名的,1944年农历五月初十,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三营22位勇士,在塔港阻击日军,与敌血战7个多小时,接连打退敌人5次冲锋,我军18名未满20岁的战士壮烈殉国,均没有留下姓名,18位勇士被集体安葬在过去的海河村境内。
东台市的五烈镇,是为了纪念唐学海、陈维仁、许文华、孙保民、李友存五位烈士命名。唐学海, 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梓辛区金沙乡、夏柳乡民兵大队副大队长兼乡治安员,1945年5月25日在东台城河西战斗中被捕牺牲;陈维仁,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廉贻区游击连班长,1945年5月25日在扎垛庄南因战牺牲;许文华,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廉贻区唐陈乡党支部书记兼民兵指导员,1946年11月被捕牺牲;孙保民,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廉贻区武工队副队长,1947年8月在泥观庄战斗中牺牲;李友存,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廉贻区武工队队长,1948年2月在西溪龙门口竹园战斗中牺牲。
周黄村是以周如学和黄宝香烈士命名的,他们分别是新四军游击队连长和联络员,1947年10月26日在侦察敌情时被捕牺牲的。
红烈村是以6位烈士命名的,窦洪昌、范桂生、许学和、曹国良、唐发春五位烈士,都是在1943年被日寇杀害的;窦景龙烈士则是本村人,农抗会长,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杀害。
亭湖区的双烈村则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王荣贵和吴应成两位烈士。
盐都区的丁晏居委会则是以在1947年4月12日的战斗中牺牲的丁万松和1947年1月9日战斗中牺牲的晏步成两位烈士命名的。
盐城开发区的王姚村是以1944年2月被日军杀害的王盘和1945年10月10日被伪军杀害的姚公民两位烈士命名的。
烈士村则是以1947年8月在盐东卞仓被敌杀害的柏希舜、陈俊义、曾芳春三位烈士命名的。
这些以烈士群体命名的区、乡、镇、村,是当地人民群众的骄傲,烈士的纪念碑、亭和墓也成了当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具影响力的基地。
无名烈士是人民群众最难割舍的心痛
盐城是一个崇尚英雄、感恩先烈的地方。每一位烈士纪念地,每年在清明节或烈士殉难日都会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和公益组织的祭扫。而对无名无姓的革命烈士,他们也有亲人,也有家乡,也有战友,有的还可能有妻儿老小,但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之谜,这对前来祭扫和瞻仰的人们是最难以割舍的心痛。
滨海县秉义村除了被敌特杀害的区委代理书记戴秉义,同时遇害的还有没留下名姓的十多位区委工作人员。
海峰村的命名,除了陈海峰烈士以外,700多名战士中还牺牲了许多,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
阜宁县的以烈士薛泉和郑飞命名的两个村,至今找不到烈士的亲人及所在部队。
射阳县诚民村除了李诚民烈士以外,与他一同牺牲6人,被敌人活埋的5人,一起牺牲的另外10名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
烈士村,18位烈士,都没有留下姓名。
|